茂名网讯 在化州市同庆镇,38家“微工厂”正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经济收入与生活:制衣厂的缝纫机哒哒作响,印刷厂里烫金春联流光溢彩,辣椒酱厂紧锣密鼓筹建中……这些小车间让10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党建引领,小车间对接大产业。近年来,同庆镇党委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敏锐把握珠三角产业转移机遇,将“筑巢引凤”与“就地孵化”相结合。通过改造闲置厂房、优化审批服务、落实创业补贴等“政策组合拳”,吸引38家“微工厂”落户,涵盖服装、电子、印刷、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在铭联制衣厂,50多名工人正在赶制最新款服装;据悉,该厂订单已排到下半年,员工月薪可超5000元。而在喜粤联对联厂,创新开发的烫金浮雕工艺让传统年饰焕发新生,每逢春节前,这里灯火通明,生产的产品发往全国。
民生温度,小岗位承载大幸福。这些微工厂,承载了沉甸甸的民生梦。1000多个就业岗位中,60%由留守妇女担任。山口村的村民陈女士算了一笔账:“每月有3000多元,不比去广州打工少,还能给家中生病的老人熬药、每天接孩子上下学。”据统计,近年来,同庆镇目前留守儿童家庭数量下降,“候鸟家庭”明显减少。
闲置资源被重新激活。旧办公楼盘活出租,村集体建设用地“长”出制衣厂、食品车间。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模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让沉睡资产产生效益。同庆村党支部书记一算账:去年,只物业出租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振兴密码,小支点撬动大格局。同庆镇的实践,揭示出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产业振兴要适合村内部与外部环境发展。该镇党委相关领导坦言:“产业振兴就看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在这种务实理念的推动下,厂房开到村口处,技能培训开到厂门口,道路硬底化延至车间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厂门口学艺、车间前通车”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眼下,同庆镇许多“微创新”正在萌芽:服装厂边角料制成文创产品,辣椒渣开发成有机肥……小车间里的智慧,汇聚成振兴大能量。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邹慧 通讯员 董天忠 陈敏敏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