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信宜怀乡行

□王侏晓

红色怀乡

去年六月,看电影《怀乡起义》,我记住信宜有个地方叫怀乡。时隔一年,大型原创音乐剧《怀乡起义》在信宜成功首演,更是引起我对怀乡的好奇。巧的是,今年七一,单位的主题党日活动安排到广东南路革命信宜教育基地学习,我得以与怀乡有了近距离接触。

教育基地依托怀乡起义指挥部旧址,建立在原怀乡中心小学旧址。那里,已没有整齐的课桌,没有琅琅的读书声,没有操场上满地追逐的风与孩子。那里,也没有了学生,却每天满地走满了学生,像我这样慕名而来仰望英烈、诚心学习的学生。

我这样的一名学生,仰望蔚蓝天空中太阳燃烧的热烈,请求怀乡允许我,允许我用半天的时间,在这神圣之地,加多一双眼睛,一个呼吸,一串追寻红色印记的脚印。

于是,在教育基地,我经历了一场跨世纪的穿越。看到了在怀乡的进步人士怎样在血腥屠杀中的夹缝生存,看到了在煤油灯下四方桌前部署起义战斗计划的伟岸身影,看到了先烈在枪林弹雨中建立广东南路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的全过程,看到了起义军转战白泥埇、洪冠、云开、钱排、达桐半年多后因强敌追剿而分散隐蔽的伺机活动……

我确实被震动了。怀乡,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将生命提升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啊。纯朴的觉醒和呐喊,民主的呼唤和鲜血,自由的渴望和破茧而出,燃点一个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火种,在天地间热烈地燃烧。

刹那间,我的心,就像身边一位游人所说“见证历史的照片、印记时代痕迹的文物、描述战斗的壮烈场景,倾听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解说,让我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更令我心潮澎湃的是,当我佩戴党徽,面对教育基地镌刻的八十字誓词,一字一句,庄严地重温,最后读出自己的名字时,更是热泪盈眶,仿佛与先烈们有了隔空对望的共鸣。

竹魂

在怀乡,不能不说竹。怀乡,不缺青青翠翠的竹,不缺来来去去自由自在的山风。山前山后,屋前屋后,坡前坡后,竹多,风也多。风吹竹动,一丛丛,一堆堆,一坡坡,片片,到处都是竹的海洋,到处都是海洋般的竹。

高矮粗细不一的竹,你挨我,我傍你,亲密无间。竹叶,面抚着面,脸擦着脸,抚擦出悦耳的音响,仿佛在歌唱“漫山竹,进农屋,怀乡人,织幸福”。这是当地时兴的歌谣,是怀乡人的心声,更是新生活谱写的乐章。

还未进入怀乡圩街,就可以看到路两旁很多人家门前院地晒着短竹筒,晾着长长短短的竹片。不用问,那些竹料都是用来编织竹器的。

一户农家的院子里,坚实的竹椅上,老神定定地坐着一位满脸憨厚的老人。那粗糙的老手指在阳光中舞蹈,将几根竹篾飞快地转变出扬名海内外的怀乡竹编,圆了竹子以另一种更完美的姿态为主人赢来创收的梦想。

怀乡有很多竹器店,各种各样的竹器等着游客来挑选。你不买,无所谓,只要你愿意停下来,能留住几秒你的眼光,它们就不会吝啬,绝对满脸笑容的回赠你溢满竹香的翠绿精灵的灵性。有人买了一帆风顺的竹船,有人买了风生水起水车,有人买了用来装盛甜蜜的竹果篮,有人买了节节高的佩戴饰物。件件桩桩,片片只只,这些都是怀乡竹器真诚送出的祝福。

现在的怀乡,早已没有了古驿道上罗旁战役陈璘大军辗过后“草木茂畅,禽兽繁殖”的丘圩荒凉。心灵手巧的怀乡人靠山吃山,与山上盛产的竹子结盟,在传统工艺上创新,开发出二百多个系列近三千个品种,一跃成为广东省竹编专业镇,产品风靡亚欧美市场。竹编产业成了怀乡乡村振兴的“一乡一品”,一栋栋幸福感满满的“竹编楼”拔地而起,构筑粤西大山大岭间一道道因“百千万工程”而构筑的亮丽风景。

古渡屋

渡船屋,一个古老的名字,与古驿道同岁。

怀乡中堂下寨村渡船屋,道光十九年,当地乡绅集资倡建,供东北驿道要津义渡船工居住。现存的一厅两房一厢房,看起来真的很小很窄,但又确确实实承担过渡船工的安宿和温饱,收藏着路过这里的风风雨雨。

只可惜的是,渡船屋,门窗关闭,我找不到人来打开铜锈斑斑的门锁,阅读不了它的深刻。蚀骨脱皮的门板窗扇,裸露了久远的沧桑与厚重。不知哪年哪月哪日加固修缮过的现代气息,袒露了怀乡人对历史的铭记与珍重。

不用多说,渡船屋是建造在古驿道上的。既然是驿道,当然在当年道人道马道车也道货了。因此,古渡屋也好,古驿道也罢,终究与人相生相息。古道,西风,船歌声声,马蹄踏踏,打通深山野岭的闭塞,让许许多多的怀乡人走了出去,散落在远方以及远方之外的远方,凝结成袅袅乡愁,站立成侨胞,活成粤西最大侨乡的一分子。

对呀,当年究竟有多少“下南洋”谋生的怀乡人,走过渡船屋,顺着渡船工磨得油亮发光的竹竿,横渡波光粼粼的黄华江,沿着弯弯曲曲的古驿道,穿过层层峰峦,突破崇山峻岭,散居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我只是一名过客,无权统计。

现在,渡船屋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黄华江面早已无人搭船横渡,不知何时失传了的跳禾楼歌舞声也有了新世纪的雄伟大桥承载过江,但渡口并没有因此而荒凉。新建的铁索桥加入现代元素,以创新的理念横跨黄华江,波光粼粼闪亮着乡村游的鲜活气息,芦花飞荡摇曳着两岸往来的晨昏,如怀乡青竹节节高的幸福指数振奋了从远古传来的铜鼓声声。

恭喜怀乡又多了一个打卡地。这应该是渡船屋意想不到的。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