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与团队成员共同制作醒狮小灯笼。
茂名网讯 为弘扬广府传统文化,助力非遗传承,近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野乡兴助农实践团与高州市巾帼志愿者协会喜鹊桥志愿服务队携手,走进高州城东社区义教班开展了一场“醒狮文化进校园”主题支教活动。30余名小学生通过醒狮小课堂、手工制作醒狮小灯笼、黏土制作簸箕炊体验等环节,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为乡村注入鲜活的青春活力。
在醒狮文化小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向孩子们讲解醒狮的起源、流派及象征意义。“看完视频后对醒狮有没有更多了解?”“醒狮分为哪些类型?”互动问答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结合年兽传说,队员们巧妙阐释了醒狮驱邪纳福、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表现优异的孩子还获得了实践团原创的手绘创意贴纸,课堂氛围热烈。
此外,为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醒狮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活动特别设计了醒狮小灯笼制作环节。孩子们在指导下制作醒狮灯笼,用彩纸剪出层次分明的狮鬃,绘制灵动的大眼睛。当一排排灯笼“睁眼”亮相时,威风凛凛的醒狮形象跃然眼前。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醒狮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同时,实践团结合茂名本地饮食文化,策划了黏土簸箕炊制作活动,将手工制作与传统美食巧妙结合。孩子们用黏土塑造簸箕炊形态,彩色的黏土在指尖翻飞,白黄相间的“米浆”层层叠起,塑料小刀划出菱形纹路,“花生碎”点缀其上,传统美食在孩子们手中有了全新模样。这个有趣的体验方式,使地方饮食文化扎根于青少年心中,为传统美食文化的代际传递注入新活力。
活动得到高州市巾帼志愿者协会喜鹊桥志愿服务队、市妇联及社区的高度评价。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全程参与活动后评价道:“大学生带来专业的文化解读,我们提供社区经验,这种‘校社互补’模式非常高效。看到孩子们从觉得‘醒狮老气’到主动询问‘下次还能学吗’,就知道活动真正触动了他们。”这场醒狮文化支教活动,意义远超课堂体验。它让沉睡的醒狮文化变得可触可感,让校社合作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摆渡船”。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赖碧怡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