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随当时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叔父陈红胜来到化州街读书,那时的化州城并不大,人口也不多,听历史老师说那时化州城有城市户口的只有四万人。
那时的化州城,由鉴江罗江汇合分区,以河西为主,化州城的东面,为河东,而河东那时却是一片荒芜,连接河东与河西的有一座桥,为化州大桥;化州城的北面为北岸,那时通北岸的,并没有桥,只有一处渡口;化州城的西面为上郭;化州城的南面则为下郭,而上郭下郭,那时除了村庄就是良田。那时的化州城的街道主要有四条,分别为民主路、解放路、中山路及江堤路。江堤路以摆农副产品、农用工具及山草药为主;民主路为主街,以卖高档商品为主,后逐渐演变成步行街;解放路以卖碗筷,香烛以及各种衣服为主;而中山路,却以加工化橘红为主。其实整个化州街都可闻到橘红香,化州城内有化橘红,橘城就由此而来。
化橘红,因其生长在化州特殊的土壤(礞、硒)里,得天地之灵气,终成佳品,它对化痰止咳,有特殊的疗效,因而驰名中外,明清成为贡品。
我初来化州城,“大乡里”进城,对化橘红不太了解,我不知道化橘红是宝,是贡品,我却经常上宝岭摘橘红花,甚至摘橘红果当石头与同学“干仗”。其实那时的化橘红并不多,种植面积也不大,那时的橘红最矜贵,但偏偏不被重视。那时,化橘红主要集中在上宝岭,其次就是在旧县府大院。上宝岭的化橘红,主要有几个园组成,分别为李家园、赖家园及陈家园等。在中山路加工化橘红的,就只有他们三家。他们除了制成药材,还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如烟斗、茶罐等。
化橘红,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在十字街往高州码头方向,至解放路交叉处,有一位日夜坚守,风雨无阻,在那儿摆地摊的一位阿姨。我不知她叫什么名字,但她生得很有福相,她双耳下堕,慈祥和蔼,满脸笑容,似观音菩萨一样。
每当有人经过,她就不厌其烦地解释化橘红的功效及药用价值,她说她是李家园的,让人们叫她肥姨好了,她说她家的化橘红最正宗,自产、销、加工一条龙服务,她负责在化州本地推广,而她的孩子们则在外地推广,她的丈夫则负责管理及加工,那时的市道一般,销售额不高,就算她全家人日夜操劳,也只能解决温饱,但他们仍然坚持,她说:“没有人比我更熟悉化橘红了,我不去推广,还有谁去推广呢?”每当有人怀疑化橘红的功效时,她就以自己五个孩子吃化橘红能止咳化痰的实例为证,为了进一步阐明化橘红的功效,她在地摊上放了一本书,有书为证,更有说服力。我很好奇,细心地翻看那本书,那书是线装版的,呈长方形,书名叫《橘红集》,作者为陈红胜等三人。书中详尽记录了化橘红的历史,化橘红故事,化橘红诗文。其中记述与化橘红有缘的名人,有植橘始祖仙人罗辩,北宋名臣范祖禹,智斗贪官的陈鉴,以及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等。该书指引化州人如何坚守化橘红领地,弘扬化橘红文化,发展化橘红产业。
正因为有化州人的坚守,截至2024年底,化橘红的种植面积已达13.26万亩。其中,新增种植面积达1.4万亩,鲜果年产量达7.5万吨,干果产量为1.5万吨。这一规模带动了35万农户参与种植和加工,产业链相关经营主体超过1500家,年产值115亿元。
看着这样的数字,我感到无限欣慰,化橘红有今天的成就,绝对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似“肥姨”一样,一路执着地种植及推广化橘红的人,我们应该致敬那些默默无闻,一直坚守在化橘红一线的劳动者。千年化橘红,千年奋斗史,化州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及传承,化橘红药食同源,今非昔比,化橘红从此会谱写更辉煌的新篇章。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