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陈年往事

山上那消失的村庄

张华文

保存葡萄的最好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的最好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文字或画卷。

——题记

我家乡平定有个名叫山心岭的小山村,曾在世人的眼里桃花源般繁衍生息了二三百年,却于上世纪末犹如候鸟举家迁徙,像梦一般的神奇消失了。目睹残垣断壁、空空荡荡、荒无人烟的旧村遗址,仰望群鸦低空盘旋“呀呀”哀鸣觅食的凄凉景象,我就会想起山心岭村的前世今生,油然而生怀古伤今的苍凉感慨。

山心岭与飞峨岭、三脉嶂等崇山峻岭群峰连绵,同属云开大山支脉,平均海拔四百多米。山心岭村位于山心岭山顶的小盆地,东面、西面和北面三面环山,南面相对开阔平缓,是村庄的出入口。村庄独处高山大岭深处,方圆十里远离人村,四周是三万多亩国营林场的莽莽林海。山路弯弯崎岖陡峭,从山上走到山下最近的村庄,最少要耗费一二个小时;从山下爬山上到村庄,无不让人累得气喘吁吁,两耳出气“嗡嗡”而鸣。山上的村民到山下来回一趟,就得消耗大半天时间。

在我们许多人的臆想之中,山心岭村的祖先迁居此地,或许是因为逃避灾荒,或许是因为规避战乱,或许是因为躲避强盗。他们处于与世隔绝般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难,也许苦不堪言或万般无奈。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根据村民们的叙述,大概是因为这儿钟灵毓秀,宗族在此埋葬了风水宝地,并好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开垦“蒸尝田”祭祀扫墓,为方便“蒸尝田”的耕种,他们的迁始祖便到此安居乐业。居住在这儿的有黄氏和陈氏两姓村民,总人数约一百多人,黄氏占三分之二,陈氏占三分之一。黄氏从高州荷塘迁居而来,陈氏从广西北流陆靖迁居而来,黄氏迁居时间比陈氏早一百余年。他们不仅没有杞人忧天的生存困扰,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自然和人文优势,以及知足常乐的怡然自得。

山心岭风景如画。目之所及除了山还是山,林壑幽美无边无垠,古木参天苍翠欲滴,空气清新得如同过滤似的纤尘不染。徜徉山涧峡谷,泉水叮咚流水潺潺,或有瀑布飞珠溅玉,飘洒着像雨像雾像风的清冽湿润。山间田野繁花似锦,大雾弥漫水气泱泱,蛙鸣虫叫鸟唱此起彼伏,宛如歌咏着高山流水的美妙乐章。隐隐约约的茅屋瓦舍,在轻烟漫舞中仿佛“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白云生处有人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如幻似梦,给人一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诗情画意。

山心岭村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过去的集体经济年代,地方政府体谅边缘山村的特殊情况,给予该村农业税和各种统购统销任务优惠待遇。他们负担的农业税相对较轻,后来还获得了免除,农户养殖的牲畜和家禽可用于自给自足。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贮藏肉类的大瓦缸,家庭养殖的生猪长大后宰杀,小部分卖给村里的农户解馋,大部分放进瓦缸腌制,作为日常生活的储备肉。既有生产队的集体农田,也有私人开垦的家庭农田,既有生产队集体牧养的耕牛,也有农户家庭养殖的耕牛。多数农户开垦有一亩几分面积的水田,养殖有一二头私家耕牛,以此作为生活和经济来源的补充。同时,村民们善于靠山吃山,把大山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他们利用农闲时间,上山摘籺叶、觅野果、采药材,或者砍柴及挖窑烧炭,每隔一段时间就像泰山的挑山工,把这些山货挑到外面的集市出售,顺便购买需要的日用品挑上山来。他们有时也到山上打野鸡、野兔,或者结伴围猎野猪、野狼,用于调剂和改善生活。他们虽然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但是能过着不缺吃穿的殷实日子,有着小满即安的愉悦和惬意。

那时的山心岭村人丁兴旺。村里的适龄青年不愁谈婚论嫁,那些远道而来的牛贩子、杂货郎或采药工,受到村民们无偿留宿待饭的款待,感同身受民风的善良纯朴、生活的充实安稳,心生羡慕向往之情。他们发自内心为村里的未婚青年担当“红娘”,有些人甚至“知水知米”“肥水不流外人田”,热心张罗自己的女儿、亲戚嫁到山上来。那些嫁到山上的年轻媳妇,樱桃小口,明眸皓齿,细嫩白净,宛如春日的黄鹂。在她们谈笑风生中,有的说山上的田地多,大米好吃,水很甜,就跟着来了;有的说看中了山上的好风景,喜欢这山高皇帝远的好环境……她们觉得她们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

但是,山心岭村也有难以言状的忧患。山上仅有一个从学前教育至小学二年级的复式班,稀稀拉拉不足十名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到大队中心校就读,需要带上粮食铺盖,到附近的亲戚熟人家里寄宿,一周方能往返一次。看电影是村民们梦寐以求的文化生活佳肴,但公社的电影队只到大队的驻地巡演,看电影只能成为年轻人的专利,对于老人和小孩,如同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山坡田野上的庄稼,长年累月防贼防盗似的,防不胜防山上飞禽走兽的侵害。若是遇到突发急病重症,俨然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命若悬丝,令人揪心煎熬,惊慌失措……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打开偏远闭塞的山门,通往山上的公路慢慢修通了,飞峨岭的巅峰建起了广播电视差转台,山心岭脚下也建设了水力发电站,山心岭村与外面的交往日益便捷,许多村民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外面的世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村民们陆续到平定或岭下的开发区购地建房,不久全村都搬迁到山下的圩镇集市生活。“好一似食鸟尽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去村空的山心岭,每每让人倍感落寞和惆怅。

论及山心岭举村搬迁的缘由,该村第一个读书成才的明贵校长说,民以食为天,过去农民依赖土地生存,环境和资源的优势,让村民乐于坚守山里的生活。改革开放后,农民不再被困在土地上生存,他们失去了独特的优势,闭塞落后的劣势日益凸现,搬迁到山下之前,村里没有一个人考上过高等院校。他们坚守在山上,是生活的需要和条件的制约,他们搬迁到山下,也是生活的需要和条件的许可。房屋可以消失,村庄可以消失,但是血缘根脉不会消失,精神家园不会消失。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山心岭村永远是他们故乡温柔的模样。

十年水流东,西。若干年后,山心岭村又将是什么模样,谁也说不准。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