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咏蔚
当溽暑将青壳晕作绛绡,蝉声初破岭南的釉,游荔园观荔树、行荔乡品荔品之人便叩醒千年的青石板纷至沓来。自打前年我因工作“扎根”高凉大地,便拥有了更多与荔枝古树打个照面的机会。树下的人来了又走,襦裙也好粗褐也罢,交领或圆领长袍,亦或瓜皮小帽,还是西装革履白衬衫,百年千年,一批又一批,匆匆又匆匆。
走进根子古荔园,不多远便可见结满树瘤的古荔树“汉俚同根”。穿越时光长河,冼夫人和丈夫冯宝情深意笃缔结汉俚两族情缘。联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理枝”,谐荔枝,是承诺,是长长久久的希冀。荔树载荔果,荔果传深情,在当地民俗中,婚嫁女子在前一年接受男方送来的红荔枝,寓意愿结百年之好。齐白石在56岁时用4天时间画四屏以荔枝为主的花果求娶胡宝珠,“情之所钟,正在吾辈”,终成一段浪漫荔枝姻缘。在“汉俚同根”古荔树周围走走,还有“别有洞天”“廿四担”“五代同堂”“进奉母树”……一棵棵参天遒劲的古树,静静地看,静静地伴,千载百载,观岭南春日潮润润的晨雾,沐夏季“快意泯恩仇”的急雨,听秋季残余的狂啸台风,熬冬季突如其来刺骨的寒,站在原地,又好似一直在前行,在历史长河里走起来、跑起来,一晃上千年,不屈地奋力生长着。
树荫下驻足倾听,哒哒,哒哒,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随勒马的一声嘶吼,来人来不及喘歇便双手呈上一捧捧鲜荔。“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岭南荔枝词》所言正是远在长安的高力士,为重温家乡荔枝的味道,极力向皇上和贵妃推介茂名荔枝。“南海荔枝胜蜀者,当时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荔枝送至,高力士浓浓的乡愁想必也终于解了半分。果从树上结,那荔枝树把游子那千份万份的想念结在了一起。想不到,这竟然是唐玄宗“置骑传送,辗转千里”,为博杨贵妃红颜一笑背后的起因了。到了现在,多有外出务工者常选荔红时节回乡,就是为了那份到果园亲自采摘品尝鲜荔的“专属味道”。
好久腾不出时间到廉江看看在“荔枝坑村”的外婆家,因这独特的名字,我猜想过去那里或许栽满了郁郁葱葱的荔枝树,也能在六月欣赏到“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的盛景吧。荔枝阁村、荔枝窝村、荔枝根村、荔枝山村……茂名也有129个村庄是用荔枝来命名的,可见栽种荔枝种植已然融进了当地人的灵魂里。如今,茂名是世界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面积和产量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的四分之一,广东的二分之一,于是便有“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的美誉。当想到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茂名,作为一个爱茂爱乡之人,又怎么能不为之自豪呢?
如今,像“汉俚同根”这样的荔枝树还有千棵万棵,它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挂果采摘,还是“荔乡”茂名的根脉和文脉,让一座座村庄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白墙灰瓦斜顶小楼鳞次栉比,让荒芜之地已绿荫连片阳光点缀其间,让颠簸狭窄的泥路变宽阔整洁的沥青路……在荔枝产业链党委的带动下,荔枝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荔枝树已然成为家家户户的致富树、幸福树,是茂名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带给了人们无限浪漫而美好的“诗和远方”。
倚靠在荔枝树下,我看到辛勤劳作的汗水在奋斗中闪光,洋溢朝气的面孔在希望中跃动,“新质生产力”的种子在每个角落落地生根。荔果将红岭南岸,每个“荔乡人”都是“共同富裕”这棵苍天大树的栽培者,凝心聚力,鼓足干劲,再添一抔土,再施一把肥,丰收的暖风将吹拂我们每一个人心间。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