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聚“荔”产业大家谈

科技赋能推动荔枝产业向“价值主导”跃升

特约评论员 蔡湛

红霞缀枝头,清甜满人间。又逢蝉鸣荔红时节,2025年茂名荔枝嘉年华于5月19日盛大举行。这次盛会以“时和荔丰、山海同庆”为主题,展示茂名荔枝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向世界传递“千年荔乡”的时代新名片。

茂名日报日前报道,我市培育的早熟荔枝品种“科技一号”挂满枝头,抢“鲜”上市。“科技一号”比传统早熟品种三月红,率先一步进入市场,且甜度更高,大受市场青睐。

据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专家现场考察鉴定,“科技一号”具有果实品质优良、果肉饱满、丰产稳产的特点,对茂名乃至广东荔枝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种植“科技一号”等优质品种的电白区取得备案出口果园,新品种荔枝已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今年将出口至欧盟、日本等地。

这是我市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荔枝产业由“小特产”迈向“大产业”,从“产量主导”向“价值主导”跃升的一个缩影。

我市荔枝种植面积达142万亩,丰富且稳定的种质资源是茂名荔枝产业的厚实家底。《茂名市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培育挖掘高价值特色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积极推介特色种质资源,作为荔枝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本。种质资源不仅是种植生产和遗传改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还是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种质资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立足资源禀赋,经历艰苦探索,一代代荔农创造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荔枝产业,也形成了丰富的荔枝种质资源,仅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就汇集了十二个国家和地区738个、共4500多株荔枝种质资源。近年来,我市创新启动“吨亩果园”建设工程,加强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荔枝优良品种选育研发与稳产提质技术攻关,厚植荔枝产业持续繁茂根基。许多果农坦言,近年来荔枝丰产又丰收,离不开品种改良,同样是种荔枝,好品种让我们成倍增收。经过科研人员和荔农的不懈探索辛勤耕耘,一批丰产稳产、优质、耐贮运、抗裂果的荔枝品种被广泛推广。如今在许多果园里,不同品种的荔枝树分区而立,除了“科技一号”,妃子笑、冰荔、岭丰糯、仙进奉、井岗红糯、桂味、紫娘喜等十余个荔枝品种有序种植,成熟期从4月延续至7月。早熟品种抢市场,中晚熟品种保产量,中高端品种保证品质供应,既能缓解采摘人工压力,又能延长供货周期。品种结构的优化、“梯队式”种植模式使得荔枝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同时,无人机实施差异化施肥、推广矮化密植、有机替代、水肥一体化等创新技术,成为“亩产超吨”的科技密码。由此可见,正是得益于科技赋能,茂名荔枝产业突破了品种单一和老化的瓶颈,保持了质效领先的优势,成为全链条产值突破120亿元的富民兴村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因此,保护种质资源和培育优质新品种,是提升荔枝产业科技含量的关键所在,必须牢牢抓住不放,以质优为先打造茂名荔枝的金字招牌。

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让更多果农掌握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是科技赋能荔枝产业必须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市荔枝产业在培育优品攻克难关上成果迭出,离不开一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和农技专家对果农的悉心指导技术帮扶。2024年,我市开展72场技术培训,帮助2万名果农掌握科学管护技术。61批次专家深入200多个村落提供精准技术指导。为了攻克荔枝大小年难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巧妙利用桂味和白糖罂杂交,培育容易开花品质又好的新品种。同时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农技专家深入田头果园,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果农解决种植上的疑难问题,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乡村扎根。中山大学与高州市共建柏桥科技创新工作站,实现智慧育种、精准种植、品牌打造一体化发展。通过无人机精准检测物候进程和病虫害痕迹,检测精准度达95%,并对果园进行信息化采集,打造智慧农业科创平台,实现了对6800亩荔枝的智能化管理,树立了产销一体数字化标杆。目前,我市改造完成21.5万亩低效果园,全市优质果品占比达80%,让“土特产”迈向“标准化商品”。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让历史悠久的荔枝产业焕发勃勃生机。从“枝头”到“舌头”,从翻山越岭到漂洋过海,小小荔枝背后有着长长的产业链,从科技赋能到产业升级,现代农业理念和现代农业技术为提升茂名荔枝产业价值、打造“世界名荔”品牌注入蓬勃活力。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不懈提升荔枝产业质效,正是将荔枝打造成茂名精益农业的样板和最具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产业的底气所在。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