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韵流芳引客来。
赏花叹蜜游吸引万千网红打卡荔乡春天。
茂名网讯 农文旅融合对推进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意义深远。中国荔乡高州,近年来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立足本地荔枝文化资源禀赋,以产业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探索出了“交农文旅商”深度融合新模式,让城市与乡村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实现“双向奔赴”,点染农文旅融合发展“春天”,最近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产业夯基 全链提质
高州种植荔枝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种植面积约59万亩,高州荔枝的品牌价值达到了122.2亿元。高州集聚资源和政策优势,推动荔枝产业全链条品质提升,夯实农文旅融合的产业根基,把千年土特产做成乡村振兴富民大产业。
在顶层设计方面,打造国家荔枝种植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三个“国字号”平台,为荔枝产业打造了综合展示平台、文化交流平台、资源汇聚平台。
在数字赋能方面建成广东省首个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通过“5G+物联网+AI”平台打通服务荔农“最后一公里”,实现荔枝全产业链“一盘棋”管理。
在“深加工”延链方面,落地高州的广药王老吉广东荔枝产业园拥有全国目前唯一能加工荔枝清汁的生产线,打造全国最大荔枝饮料生产基地。
在市场营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十万电商卖荔枝”活动,创新推出荔枝差异化定制服务,积极探索保鲜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从山头到舌头的一站式服务。
2025年2月,农业农村部公示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拟推介名单,全国48个案例上榜,茂名高州荔枝案例成功入选。这不仅是对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的肯定,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高州经验”。
文化铸魂荔韵流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名句家喻户晓。高州根子贡园,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贡园,被誉为“活的荔枝博物馆”,不仅承载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更蕴藏着从唐代贡品到现代品牌的文明密码,是高州荔枝文化的“根脉”。深厚的高州荔枝历史积淀正在加速转化为农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多样化打造荔枝文化节、赏花叹蜜等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万千游客前来打卡;而中国荔枝博览馆从自然、艺术、生活、科技等多维度全方位展现荔枝的社会文化内涵,解读荔枝艺术形象。二是创新推出“贵妃同款荔枝”、“春日贵妃荔枝蜜”、荔枝冰淇淋等新产品,让古老的荔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打造“520我爱荔”IP,一系列品牌建设举措,让高州荔枝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交旅赋能城乡共富
高州统筹众多旅游资源,打造国家4A级景区大唐荔乡文化旅游区,串联起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永久会址、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贡园、百荔园、红荔阁等景点,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每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
如何让高速公路服务区接入农文旅网络,实现“快进慢游”深度体验模式?位于根子镇的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恰好扼守“荔枝产业走廊”核心区,在三公里半径内,集聚了贡园、荔枝博览馆、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园等全产业链要素,向东衔接古荔林农耕文明,向西联动博览馆科技转化,向南导流万亩基地产业势能。
凭借这一独特优势,2024年初,广东省首个荔枝文化特色服务区——柏桥服务区提质升级建设启动,其使命从传统的公路服务区升级为贯通“种植—加工—文旅—商贸”的立体枢纽,开启“中国荔乡”新窗口,探索“交农文旅商”融合新模式。
柏桥服务区以“荔乡水韵·一枝独秀”为设计主题,使建筑与周边万亩荔林环绕的环境完美相融,是广东首个实现人、车开放的高速服务区。景观式人行天桥连接高速两侧,形成“人在桥上走,车在画中游”立体游览网络,把南来北往的“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量”。
当古荔虬枝结出现代农业的硕果,当唐代驿站融入高效物流的时代浪潮,当高速服务区蝶变为产业引擎,高州这座千年荔乡,在“百千万工程”的蓝图下,正以农文旅融合为针,串起城乡共富的金线,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走出县域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讯员 文戈良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