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茂名乡村生机勃发,清淤整治热潮涌动:电白区望夫镇的沟渠边,村民挥锹铲除杂草,不远处,挖掘机挥舞长臂,“轰隆隆”地将乌黑发臭的淤泥一斗斗挖起,惊起几只白鹭振翅飞过泛起涟漪的水面;高州市鉴江河畔,专业清淤船将黝黑的河泥抽送至岸上,经过晾晒处理后,变成农田里的“营养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则仓廪实,仓廪实则百业兴。去年10月以来,我市打响水塘河道清淤攻坚战,齐心协力地为水塘河道“减负”,累计清淤280.9万立方米,399个水塘、1759公里灌渠重现水清流畅,为春耕备耕和生态复苏打下坚实基础。
我市把开展水塘河道清淤作为冬修水利的重点工作,市第一总河长庄悦群书记、市总河长王雄飞市长联合签发《关于常态化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的令》,部署建立健全水塘河道清淤常态化工作机制。各地积极响应,通过深化企地协作、打通历史堵点、系统规划设计、组建专业队伍、科学利用淤泥等多维度发力,打好清淤攻坚战,推动水塘河道实现水畅其流、水清岸绿,助推我市“百千万工程”和绿美茂名生态建设走深走实。
企地协作:清淤有了“专业队”
“以前靠人工挖淤,半个月清不完。现在企业带着设备来,三天就搞定!”望夫镇村民梁叔指着刚清淤完毕的水塘感慨。在望夫镇,中国水务上海自来水公司调来挖掘机、抽淤泵,与村民协同作战,短短一周便让2口水塘、1.5公里沟渠恢复蓄水能力。
茂名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挥施工企业与镇村结对帮扶优势,利用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对难以通过人工清理的淤积点开展清理。施工企业积极参与,发挥其专业优势,调配专业的清淤设备和技术团队,运用先进的清淤技术,为清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地方则提供场地协调和后勤保障,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助力,形成强大合力,大大提升清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在鉴江流域,专业清淤船对河道“把脉问诊”,靶向清除淤积黑点,清淤效率提升近五成。
打通堵点:死水变活润良田
“这条渠堵了十几年,下游稻田年年喊渴。”在信宜市群丰村,随着钩机挖开填埋的路坝,汩汩清水终于流进农田。
我市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跨镇村联动攻坚历史堵点,聚焦农田灌排沟渠淤积堵塞、水流不畅问题,村与村之间协调联动、统一规划、成片推进,系统解决历史遗留的“淤点、堵点、漏点、断点”,对淤堵不畅部分清除淤泥、杂草、杂物、垃圾等障碍物,对渗漏部分开展修补和加固,让源源活水流向田间地头,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电白区推进罗坑水系灌区改造和热水水库调水修复工程,聚焦农田灌排沟渠淤积堵塞、下游农田断水缺水问题,连通沙琅、罗坑、观珠等镇农田灌排沟渠57.98公里“肠梗阻”,,恢复农田灌溉面积1.96万亩,7万多亩农田告别“望天田”;化州市河西街道樟村及凤口村清理9.55公里淤渠后,村民喜上眉梢:“今年春灌不用愁了!”
规划先行:一子落而满盘活
在袂花江综合治理工程现场,挖掘机正将河底淤泥一斗斗挖起。“我们不是简单清淤,而是与堤防加固、生态修复同步推进。”项目负责人指着设计图介绍。通过袂花江综合治理工程、小东江治理工程等项目让清淤事半功倍:既构建起13.4公里的滨水生态廊道,又使河道行洪能力提升40%,还节省了30%的工程资金。在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同步对渠道开展清淤,2024年10月至今完成150公里渠道清淤,完成清淤量6.5万立方米。在水利工程设计规划阶段,我市系统嵌入清淤疏浚专项设计,结合河道治理、堤防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统筹实施,同步实现三大效益提升:一是生态效益,通过清淤改善水体流动性,构建滨水生态廊道;二是安全效益,恢复并扩大河道的过水能力,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三是经济效益,整合资金实施综合整治,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信宜市在修复"三巴"台风损毁水利设施时,创新采用"清淤+重建"模式。"我们在设计阶段就预留了淤泥堆放场,还规划了淤泥资源化利用路线。"平塘镇水利站站长说。如今,5.5万立方米淤泥变废为宝,有的成了农田基肥,有的化作绿化用土。
长效管护:专业队伍保畅通
在茂南区金塘引淦干渠,一支数十人的专业清淤队常年巡护。清淤队队长告诉记者:“我们采用‘干挖清淤’法,哪段堵了就清哪段,确保31公里渠道全年畅通。”目前,茂名正推动清淤纳入河长制考核,探索“常态化清淤+智慧化监测”机制,让一泓清水长润田园。
金塘引淦干渠位于茂名市茂南区,总长约31.65公里,承担着周边约5.25万亩农田的灌溉以及区域防洪排涝任务。清淤前干渠淤积严重,过水能力大幅下降,部分淤积严重的渠段淤积厚度达到0.8米,导致灌溉用水无法及时、足量输送到田间地头。在汛期时,排涝不畅还容易引发局部内涝。
我市积极探索实施清淤常态化机制,组建专业队伍,推动清淤工作高效率、可持续。金塘引淦水利工程管理中心组织专业队伍,采用“干挖清淤”模式,组织机械设备和人力对金塘引淦干渠开展灵活清淤作业,有效提高清淤工作速度、节省清淤工作费用。目前金塘引淦干渠完成清淤总长10.5公里,清淤总量约4.85万立方米,出动清淤机械145台班,农用运输车转运38台班,有效保障周边约5.25万亩农田的春耕用水。
淤泥“再生”:废料成宝绿岸线
清淤产生的污泥去哪?茂名给出“绿色答案”。大成镇将淤泥晾干后直接还田,“肥力比化肥还足”;丁堡镇在淤泥中混入秸秆,培育出河岸绿化带。市河长办负责人介绍,我市大力推动清淤疏浚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把清淤产生的无害淤泥转化为植树绿化的“营养土”和农田所需的“有机肥”,用于沿河绿化和农田肥料,实现变“淤”为宝,全市超六成清淤污泥实现资源化利用,既节省处理成本,又为绿美生态添彩。
水清岸绿,稻香鱼肥。随着清淤攻坚战持续深入,茂名“百千万工程”的生态底色越擦越亮,乡村振兴的“水脉”正澎湃涌动。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巨滔 通讯员 张秀雯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