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四月的信宜,丰收的喜悦在青山绿水间流淌。白石镇垌新村的南华李尽管遭遇干旱天气,但通过科学种植和电商赋能,实现“减产不减收”;与此同时,池洞镇蒲垌村的千亩青梅也喜获丰收,产量较去年翻番,“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昔日的荒山变成“聚宝盆”。两地的生动实践,正是信宜市推进“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写照。
白石镇垌新村:南华李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受干旱天气影响,白石镇垌新村南华李采摘季较往年推迟,直至4月中旬才批量上市,预计果期将持续至5月中旬。尽管面临气候挑战,当地果农通过科学种植与电商创新销售模式,成功实现“减产不减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垌新村的南华李种植基地里,饱满圆润的青果缀满枝头,果农们穿梭林间忙碌采摘,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天气虽然干旱,但当地果农都精心管护李树。
垌新村山清水秀,为南华李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南华李经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提升果品,果肉脆嫩多汁、果核细小,凭借独特口感备受市场青睐。
随着南华李采摘批量上市,村中也多了进村入户收购南华李的收购车。在各个收购点里,也堆满了一筐筐的南华李,工人们正在忙碌进行分拣、包装等作业。清晨在枝头采摘,下午包装出货,成熟的销售渠道让这里的南华李第一时间运往全国各地市场。
当地电商主播介绍,南华李是白石垌新村的特色农产品,也是当地当季主打水果。南华李果实饱满圆润,食用方式多样,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据了解,随着垌新村南华李果品果质的不断提高,不少网红看中它的潜在影响力,积极助农销售,当地也积极组织村民开展电商培训培养带货达人,拓展南华李产业链,让南华李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果”。当前,垌新村南华李种植面积约3000亩,亩产量约1600公斤,今年预期总产量4800吨。
池洞镇蒲垌村:“小青梅”变“致富果”
近日,池洞镇蒲垌村2000多亩青梅部分迎来盛产期,预计总产量突破100多吨,比去年产量翻了两番。一颗颗饱满的青梅,不仅让村民笑逐颜开,更成为“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结硕果的见证。
四月的蒲垌村,漫山遍野的青梅树披上了翠绿的盛装,一颗颗翡翠般的青梅沉甸甸地压弯枝头。村民们穿梭在果树间,娴熟采摘成熟的青梅。
在这场盛产中,该村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其中信宜市文浩青梅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合作社)十农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示范带动群众发展青梅产业的引擎。在镇村的指导下,该合作社引进良种、推广科学管护技术,带动了周边农户纷纷加入种植行列,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聚宝盆”。
在蒲洞村委会门前的收购点,一辆重型大卡车早已停靠在那,村民通过摩托车、面包车或肩挑人抬等方式,把一袋袋一筐筐的青梅果实从山上运送下来,排起长队。果实过秤后,工人便直接搬上了大卡车,构成一幅热闹的图景。收购商表示,青梅果市场好,主要销往珠三角,供不应求。
蒲垌村的青梅产业发展,正是“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范例,小小青梅化作农民手中的“致富果”,漫山翠绿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色调”,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画卷,正在池洞镇蒲洞村徐徐展开。
■通讯员 王庆珍 黄瑜 温程鸿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