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四月岭南,142万亩荔枝林如金色浪潮漫卷山野。嫩黄的花蕊缀满枝头。今年,茂名全市早、中、晚熟荔枝品种全面实现高成花率,预计有望迎来丰收年。
去年年初,茂名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荔枝之乡”提升行动,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答好“产业、保鲜、文化”三张答卷,把“荔枝之乡”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一年来,茂名以荔枝主产区高州为主战场,深入实施“荔枝之乡”提升行动,推动荔枝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120亿元。从政策引领到科技赋能,从全链升级到文化破圈,这座农业千亿之城,正书写“土特产”向“金产业”蜕变的生动答卷。
精筑全链发展体系
打响产业强牌
近日,茂名荔枝产业发展入选全国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拟推介名单,成为乡村产业类别中唯一的广东案例,又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
千年“小特产”为何能够成为当地“致富果”和“摇钱树”?关键在于产业赋能、深耕创新。
柏桥村引导种植大户、销售大户、技术骨干、种植能手联合成立了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户+农户”发展模式。“合作社为周边3000多户果农提供销售对接、果干加工、冷冻储藏等服务,柏桥村村民收成有分红、务工有报酬,每人年均收入达到5.3万元。”合作社理事长何达为告诉记者。
延伸产业链条,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广药王老吉顺利入驻,利用国内最先进的荔枝榨汁生产线,推出了海盐荔枝、桃桃荔枝、凉茶荔枝等20多个荔枝饮品。在“龙头老大”的带动下,一家家荔枝加工企业成长起来,通过深加工将荔枝转化为荔枝干、荔枝酒、荔枝醋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荔枝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以前农闲时只能歇着,现在可以卖一些荔枝干、荔枝蜂蜜、荔枝饮料,每天能收入一两百元,够家庭日常开支了。”在产业园荔枝小集上销售特产的果农李瑞琦说。
在“五棵树一条鱼”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基础上,随着电白沉香获首宗原料出口许可、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为茂名开辟国际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茂名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漂洋过海,走上了“世界货架”。
另一边,“信”字号公用品牌成为推动土特产走向更广阔市场的有力引擎。
近年来,我市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充分运用信用改革赋能“信”字号公用品牌建设,全链条提升茂名优质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认可度,成功走出一条品牌建设推动“土特产”产业进阶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已建立“两标一码一证一单”溯源体系,制定“信”字号产品团体标准4项、地方标准1项,授权50个品牌产品,“信”字号产品销量普遍比非认证产品高50%以上。
当“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搭上品牌化快车,乡村“土资源”真正转变成为“金产业”。
智启土特产创新引擎
锻造科技王牌
在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产业园,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着土壤温湿度和果实糖分含量。这种智慧农业模式,将优质果率提升至85%;在分界镇“龙眼坊”文旅综合体,游客们正在体验VR采摘。这种“电商+定制+文旅”模式,让高州农产品从“枝头”到“舌尖”的距离大大缩短。
茂名作为广东省首个农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地级市,持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对“科技兴农”的探索从未止步。
日前,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宣布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推动实现荔枝生产管理“AI精准指导”和“数据驱动决策”。病虫害诊断从人工经验判断转向AI秒级分析,准确率提升至95%,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据悉,DeepSeek接入荔枝大数据生产监控后,可将日常生产相关的气象、土壤、虫情数据导入智能大模型,根据生产数据,给出分析建议。在荔枝生产的不同阶段,也可基于AI大模型,提出相关建议。同时,DeepSeek还接入了茂名荔枝的生产种植和防治知识,集合了多位专家在荔枝防治的经验,在防治上减少了查找文献和知识的时间,从而更快地提供处理方案,提升了研判效率。
与此同时,茂名积极推进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省、市级科技项目,支持园区企业开展荔枝、龙眼、罗非鱼、化橘红等相关技术创新研究,推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认定了农产品相关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2家,其中省级42家。以化橘红为例,目前已开发的以化橘红为主要原料系列产品涵括饮料、饮片、保健、香料等多个领域,取得专利技术30多项;成功打造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引导近20家化橘红经营主体入驻,对化橘红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监测,加快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打通农文旅融合脉络
擦亮文化名牌
农产品要实现从“山货”到“尖货”,“文化牌”是关键一环。
近年来,各地“土特产”纷纷借助文化创意力量实现转型,使特色农产品具有更高附加值,既刺激了群众消费需求,又实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价值的整合提升。
从年初到北京举行推介会,荔枝白兰地、荔枝冰淇淋等深加工产品惊艳亮相,到连续多年举办赏花探蜜活动,吸引八方游人纷至沓来。“春季赏花,夏秋摘果”,让乡村多元价值迸发,以荔枝文化扩大荔枝产业市场,以消费扩容提质赋能乡村振兴。
当前,茂名市正加快升级毗邻景区的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高标准打造“荔枝之乡”会客厅,建成后将与周边的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一馆一址一圃”实现互联,促进“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为用活用好荔枝文化牌构筑了广阔平台。“我们预计五一假期前夕,会开放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游客可在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停车,通过接驳车到周边的景点游玩。期待借力节庆经济,让茂名荔枝农文旅产业更上一层楼。”茂名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无独有偶。化橘红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大放异彩。去年8月,化橘红药食同源被国家正式批复,昭示着化橘红产业发展的“春天”来临,化橘红“天下第一红”将梦想成真。
在2024年广东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上,通过化橘红封坛仪式、产品推介、微短剧、丰收盛宴一桌菜等环节,展示化橘红作为明清贡品的悠久历史和卓越品质,并将其文化内涵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提升化橘红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而持续开展的一系列“化橘红+”活动,包括化橘红赏花节、最燃中医夜市、“礞石”啤酒嘉年华、村BA、村K等,引四方宾客纷至沓来,各级媒体争相报道,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爱化橘红。此外,化橘红正式入驻国家地标馆,拍摄全国首个化橘红“三农”短剧以及续集,展现了化橘红文化的多元价值,打造化橘红金名片。作为“主角”的化橘红,曝光度与日俱增,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莹莹
图/张波 甘杨松 周泽佳 等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