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锡高
阳春三月,妻子告诉我一件奇怪的事,我家车库中,有一群蜜蜂竟然在那里安家了。蜜蜂们在那儿进进出出,嗡嗡地闹着。我家的车库仿佛成了养蜂场,颇为热闹。家人出入时有被刺伤的危险。请教几位行家,他们打趣地说:蜜蜂来了,你家发了。要不是我同蜜蜂有一段特殊的情缘,我定会把蜂窝付之一炬。可惜我不能,因为,我有一段特殊的蜂缘。
那是2012年的春天,与往常一样,去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同去的还有我姐姐,一进门,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洗涮、泡茶、烧饭,问这问那,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当我转往廊檐下观察家里的蜜蜂生长状况时,母亲又突然想起,该到取蜜的时候了。其实,在此之前,每当我回家时,母亲总是唠叨着取蜜的事,我也均以事忙推脱了事,当我这次再次推脱时,母亲似乎很生气,很认真地说:她已打听到乡间有几位取蜜的行家里手。此时,我再也没理由推脱了,加上妻子和姐姐在旁边的怂恿,我只能听命母亲,完成她交给的请人取蜜的任务。
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取蜜者住在邻近偏僻的小山村,既不知尊姓大名,也不知家庭住址,只知道父亲的一位熟识的箍桶匠知道此人。我马上带上父亲驾车去邻村找箍桶匠,打听取蜜行家的情况。从他口中得知那儿有两位取蜜能手,一位外出打工了,一位年事已高。我心里颇不宁静,假如请年老的去我家去蜜,中间出现身体不适怎么办?加上现在这乡里哪有年轻人会取蜜?除非是养蜂专业户。然而,父母之命难违啊!没办法,我同父亲商量,只有请那位年事已高的老者。
拉上热心的箍桶匠,去邻村寻找那位老者,几经打听、辗转,奔波,终于在大山深处找到了那位老爷爷。细瞧,老爷爷满脸皱纹,衣衫破旧,估计年纪不下九十,但看上去还算精神。乡里乡亲的,彼此略有所知,加上中间有箍桶匠的帮助,老爷爷满口答应,立即动身前往我家。
不知是我车子开得快,还是老爷爷年事已高。当我扶着老爷爷下车时,他气喘吁吁,上气接不了下气的样子。我马上请他原地休息,心中说不出的恐惧,假如出现……
忐忑中,我不时安慰、牵扶,约莫过了半小时,老爷爷终算呼吸稍稍平静,脸色渐渐恢复了红晕。我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当我打听他的年龄,才知道他已九十有五了。我劝他要不我们今天暂不取蜜。但是,老爷爷态度很坚决,非要替我家取下蜜不可。无奈之下,我只好依了他。来到我家时,我先让老爷爷估计一下蜂蜜的重量,他端起蜂桶转了一下,说数量不多,不过一斤。我说:那就算了吧!正当老爷爷犹豫时,我的母亲态度很坚决,非要取下不可,鉴于母亲如此固执,也鉴于请取蜜爷爷来一趟取蜜的不易,我们只好同意行动了。
别看老爷爷年事已高,取蜜动作倒很干脆:戴上笠帽,罩上面纱,倾斜蜂桶,点起清香,熏向蜂桶,诱走蜜蜂,卸下蜂房,取出蜂胶,滤好蜂蜜。不到半小时,蜂蜜就取好了。可惜,由于没及时取蜜,蜂蜜大多已被蜜蜂自耗了。母亲过了秤,不到半斤。我想,付给老人工钱就有近百元,足以买回那半斤蜂蜜。而母亲却仿佛大功告成,并马上请蜂匠爷爷装到玻璃瓶中,塞给我,说:“孩子,回去趁鲜吃了,健身。”此时,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恍然大悟:近年,父母亲为何总喜欢养蜂,原来是为了他心爱的儿子有个健壮的身体。我终于读懂了父母亲的心。
在送回老蜂匠爷爷回家的路上,我虽万分小心地护送,却因路况原因而车子剐擦,损失惨重。为了取蜜,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半斤蜂蜜所蕴含的价值,哪里是金钱计算得了的?
往事历历在目。
今日,蜜蜂竟来我家中车库安家,我绝不能荼毒生灵。人啊,应常怀感恩之念,常履感恩之行。于是我决定,电告九峰养蜂场行家老王,来我家车库领养那一窝蜜蜂,让这群蜜蜂回归自然。
不久,我惊喜地听到一个消息,姐姐一家在外种西瓜,瓜地中不知怎的飞来了一窝蜜蜂,由于它们的异花传粉,西瓜丰收了,产量大增。
这,也许是缘。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