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君
在当今竞争激烈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完善且高效执行的制度体系。制度执行力,作为衡量一个组织有效实施制度的能力,对推进企业治理现代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良好的制度执行力不仅能确保日常运营的规范有序,更在战略落地、风险防控、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持续创新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引领与保障作用。基于多年学习调研与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关键要在思想认识、制度流程、督导奖惩层面三管齐下、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闭环式的强化体系。
一、提高思想认识,夯实执行根基
在现实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仍有不少企业,包括部分大中型企业,对制度管理重视不足。他们视制度为麻烦,嫌其规矩繁多,习惯于凭经验和感觉行事,对制度管理更多是对外部规定要求的被动应付。殊不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作用越发重要,它不再仅是简单的行为规范,更是为企业提供稳定运营框架、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离不开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执行有力的管理制度体系。
部分企业已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但对制度建设的理解仍浮于表面。他们常机械照搬其他企业制度,忽视自身独特性与市场环境,致使制度与运营脱节,如空中楼阁般难以落地或收效甚微。追根溯源,主要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其实,制度执行力是企业管理层思想理念的生动体现,思想理念是企业制度执行力的根源。在现实中,不少企业受急功近利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管理层的思想理念出现偏差或不够坚定,所构建的制度体系必然存在先天缺陷,难以形成有效的执行链条与运行机制,制度执行力呈现出散、乱、差的特征,难以达到保障高质效的目标。
深化对制度的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其规律,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首要前提。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当引领团队持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拓宽见识视野,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认知水平。遵循例外管理原则,企业管理层应将日常的例行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处理,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应对那些无法规范化的例外工作,避免陷入烦琐的“事务主义”,从而高效应对各种挑战与机遇。
企业管理层要增强制度意识,高度重视将外部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外规内化,并与经营管理理念、价值取向和战略目标相契合的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不断将好理念和经验转化为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善于运用制度管人、管钱、管物、管项目,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同时,要以身作则,带头敬畏制度、遵循制度,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推动企业安全、有序、规范、高效地发展。此外,要关注并解决团队中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制度执行力的思想认识偏差和问题,确保企业上下在制度的认知、认同和执行上实现高度统一,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生态与文化氛围。
二、明晰制度流程,疏通执行脉络
当前企业管理实践中,多数大中型企业在制度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制度数量众多、涵盖广泛,且绝大部分员工是想认真执行制度的,但现实中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规范、约束和保障作用。寻根究底是制度流程设计存在明显缺陷,制度流程设计不明晰、不易操作,执行脉络不通畅,从而使得企业员工在执行制度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与障碍,难以准确理解制度要求、把握执行要点、落实执行动作。
进一步剖析导致制度流程设计不明晰、不易操作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以下方面:其一,在制度安排上缺乏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谋划。未能从战略高度将制度建设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推动,只是被动地简单应对,制度“立改废释”不及时,制度内容表述不够清晰明确、具体详细,制度间衔接协调不畅,漏洞、冲突等问题频发。其二,制度设计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生搬硬套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相关方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不够深入,表述过于烦琐或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其三,忽视制度流程化转化工作,缺乏易于落地操作的实施细则与标准流程和系统支撑,员工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解读判断,增加执行难度和成本,且易因理解差异导致执行结果不一致,影响执行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可清晰地认识到,要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必须在明晰制度流程和提高制度自身的质量上下功夫。要将制度建设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明确职责分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持续构建完善“纵到底、横到边”、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精干高效的制度谱系。在纵向方面,构建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制度梯次。下一梯次制度的制定应以上一梯次制度为依据和准则,并对上一梯次的制度体系进行细化和量化。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确保制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在横向方面,构建与自身业务体系紧密相连、业务单元之间统一性和互补性并重的树状制度体系。合理划分业务单元,明确各单元的主管部门,厘清分项制度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确保制度运行顺畅,业务管控无盲点。
企业还应与时俱进,定期组织对制度进行调研评估和梳理,审查制度是否与经营理念、战略愿景以及外部要求和自身实际相符合,及时对制度进行立改废释,确保其有效性。要始终坚持实用易懂、有针对性和易操作的原则,提炼制度的核心内容,推动制度流程化,例如制定书面或视频操作指引等。要对制度流程进行简化优化,去除不必要的环节和重复劳动。此外,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完善业务管理系统,将制度要求嵌入系统流程中,通过系统控制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使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更加规范,减少模糊地带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保障制度高效执行。
三、健全督导奖惩,强化执行保障
即使企业拥有完善的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督导奖惩机制,也难以确保制度的顺利推行和落实。这也是当前许多企业制度执行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督查低效。有的疏于督查,管理漏洞多;有的过多过滥,引起基层不满;有的流于形式,避重就轻;有的时紧时松,热衷搞运动式督查;有的随意变通,标准不一;还有的在督查过程中,督查方与被督查方态度对立,目标方向背离。同时,督查结果应用缺失或不足,整改问责不精准,存在宽松软或过重过滥等问题。其次,制度培训学习组织不到位,忽视人员上岗前的制度流程培训考核和后续的监测回炉培训学习,员工对制度流程不够熟悉。再就是,不合理的奖惩机制容易引发员工的消极情绪,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制度执行力。例如,当内部考核机制倾向于“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导向时,员工可能会因此产生避责心理,严重削弱员工的制度执行力。
健全督导奖惩、形成有效闭环管控,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有力保障。“员工不会做上级希望的事,只会做上级经常督查的事”。因此,企业提升制度执行力的一个重点应放在提高督查质效上。例如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建立完善企业关键数据监测通报与重点督查情况监测通报相结合的机制。这样一来,管理者和员工都能够常态化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自身的工作质效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其结果直接与绩效奖惩和后续的培训辅导等管控措施挂钩。从而有效解决督查不足与过频以及执行动能不足等问题,保障企业在高效的轨道上运营。
重点督查应完善督查手段,主要采用数据监测管控的高效模式,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督查力量,形成高效的合力。要持续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宣导、培训教育和企业文化建设,例如开展每周制度学习宣导会、上岗前制度培训通关、差错率超标回炉培训等活动,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企业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制度建设和执行以嵌入式和直接纳入绩效考核的形式,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而非相互割裂。要鼓励和奖励制度建设有功人员以及执行力强、工作质效高的人员,让执行不足的员工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有效形成良性循环的制度完善与执行体系。
总之,制度执行力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关键要在思想认识、制度流程、督导奖惩层面持续聚焦发力,从而更好地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作者系广发银行茂名分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