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新闻

心之所向 不负热爱——写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

从记者到编辑换种姿势再出发

张丁文

不知不觉,自己已进入新闻行业十年有余。前不久,我逐渐从记者转型为编辑。经历这几个月的工作,我深感这不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维方式和工作节奏的彻底转变。

这段时间,我学会了要换位思考,互相尊重。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稿件的打磨:通读稿件有无事实性差错、修改稿件中的文字差错、调整文章中的某些段落的结构顺序、整体把握是否需要补充相关内容……每一处修改的背后,其实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曾经,只需要关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写完稿子往邮箱一发就拍拍屁股下班了,忽略了标题拟制工作的重要性。而如今,为了给稿件想出一个好标题,自己常常在工位上冥思苦想,反复斟酌……

我开始意识到,每一篇文章背后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努力与心血,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决定了新闻产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如今,我十分乐于看到一篇篇自己修改过的文章,在版面上以更好的姿态呈现。

这段时间,我意识到要换种心态,重新出发。同样从事文字工作,记者与编辑有不少共通之处,但从记者转岗为编辑,仍觉得从工作方法到工作节奏都需要重新摸索,从头学习。

值得感恩的是,工作中身边有一帮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同事。每逢不懂之处,值班领导、同事不厌其烦为我解惑,逐字逐句带着我修改稿件。

曾有新闻前辈这样说过:“不了解记者业务的编辑,是编不好稿子的。”同时我也庆幸,自己10年的记者生涯给未来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的工作,尤其是夜班编辑的工作,非常劳累,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尽管偶尔会感到困倦,但稿件在付印前,容不得一丝马虎,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编辑不仅要检查文字的规范性,更要审视它是否符合整个版面和栏目调性的要求,是否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是否具有传播价值。这种责任与压力,让我认识到,编辑不仅仅是一个“修稿人”,更是一个内容的策划者和把关者。

期待在新的路上,自己能够保持对事业的热爱,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和更高的标准,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前行。

用热爱绘就时代变迁的生动画卷

陈莹莹

今年是我过的第四个记者节,也是我在报社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工作时间越久,我越感知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精神的传承者。我们的每一篇报道,都可能成为激发民众热情、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世界的日新月异,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即便是新闻人的我,每年都在体验“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过去的一年里,我见证了茂名的快速发展。从一条条断头路的打通,到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典型镇建设的培育,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从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到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持续进步,茂名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更加繁荣、和谐、美丽的目标迈进。我们有幸可以用笔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精心采写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主题报道,让广大读者感知城市发展的脉搏。

做记者的春夏秋冬,我见过在台风来临前,记者在大风大雨中的匆匆身影和被打湿的衣襟;见过“两会”期间,加班到凌晨回家时墨黑幽暗的夜空和孤零萧瑟的马路;见过热闹欢愉充满烟火气的集市,也见过庄严肃穆的烈士墓碑;见过充满朗朗书声的校园,也见过机械轰隆运作的工厂;见过硕果累累的农田,也见过现代化的科技园……

这一切让我更加感受到,新闻工作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政策背后的深意;需要我们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新闻还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新闻更加有“温度”。每一次踏入会场,我都带着敬畏之心,力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最清晰的视角,将政策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市民。每一篇民生报道,都是我对茂名发展的深情注视,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热切期盼。

“记者”这一名词,始终叮嘱我,要用慢功守护好时代的加速度,用温度和深度去把这代人的故事记录好,同时要有拥抱变化的勇气以及跟着时代小跑的能力。

勇于突破“舒适圈”做不被定义的记者

李茜

2019年,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跑进新闻现场成了我的工作日常。如今,我成为一名记者已经5年了。

5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如何让工作、生活更富有生命力,突破自我,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首先“破”的,正是工作的“舒适圈”。以前作为一名文字记者,一直流连于纸笔的世界,缓缓向前。每一次采访都尽力触达事物的本质,记录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文字记者的工作也慢慢成为了我的舒适圈。

全媒体时代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记者,传统媒体人面临着如何转型的问题。但转型的过程并不容易,意味着你要不断突破自己能力边界。此前,在镜头前说话是我的短板,但要转型,我就必须走出“舒适圈”,拥有不断克服本领恐慌的勇气和魄力。

去年,部门上线“故事里的茂名”文化访谈直播栏目,由我负责主持这项工作,这对我这个常年奔跑在路上的记者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马上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迎难而上。秉承着“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土办法,我把当年所有优秀的访谈视频都看了一遍,每天下班花时间对访谈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我发现,其实访谈最重要的是主持人能否用自己的方式带领观众认识访谈者,或者说能通过访谈把自己的理解带给观众。这和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一样的,本质上取决于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有内容、有看法、有特色的主持人。

在部门领导的鼓励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那次访谈的结果比我自己预期要好。而我,也由此开启了自己原本不擅长的人物访谈领域的新征程。为了能够达到更好效果,每一期文化访谈,从活动方案到主持词的撰写,再到和嘉宾对接访谈内容,最后到活动现场的主持工作,我都坚持自己完成。

每次努力突破自己能力边界,都是一次和自己的较劲,在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中,我也快速成长了起来。这也更让我懂得,作为一名记者,我们要学会随时推自己一把,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做一名不被定义的记者,相信会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收获更多更美的风景。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