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辉良
“强村公司”是浙江省以“强村富民”为落脚点,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组建的现代企业的统称。2020年,“强村公司”正式被写入浙江省委、省政府文件。2023年6月,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强村公司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推动其不断发展。目前,“强村公司”已广泛分布于浙江各地。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4月,浙江已成立2278家强村公司,入股行政村达11280个。这些强村公司通过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有效盘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资产、资金,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成为乡村共富的新引擎,其做法值得茂名学习借鉴。
一、浙江“强村公司”六种运营模式概述
(一)资产盘活模式:采用“资产梳理+收储整合+改造提升+项目招引+多元合作”的方式,整合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和闲置低效利用的房产,通过出租、入股、共同经营、流转管护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充分挖掘闲置资产潜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例如,德清县东衡村联合周边8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组建德清八合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参与众创小微企业园建设,共建厂房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70余家,带动8个村年增收107万元。
(二)产业带动模式:采用“强村公司+村集体+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方式,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由强村公司联合村集体或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绿色产业、光伏水电、农产品加工等,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配套服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如南浔区练市镇西堡村带动周边23个村共同组建湖州练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红美人”柑橘特色产业,为周边农户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为入股村增加20万元收入。
(三)乡村经营模式:采用“强村公司+乡村资源组合+社会资本注入+业态导入+专业运营团队”的方式,通过整村运营、片区打造、组团发展等多种方式运营乡村资源,积极引入休闲观光、研学团建、民宿、农家乐、农事节庆,承办体育赛事或会务活动等,发展美丽经济。例如,安吉县孝丰镇夏阳村联合相邻赋石、赤坞两村和赋石水库成立赤夏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小杭坑生态露营项目,吸引小红书总部、携程露营培训学院落户,举办长三角露营大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5万元。
(四)物业服务模式:采用“强村公司+乡镇+企业+村集体+农村劳动力”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资源,承接政府、企业、城镇小区、村、农贸市场等垃圾分类、环境保洁服务项目,以及公路、河道绿化养护、土方回填等配套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如吴兴区八里店镇宜船湾村成立湖州吴兴冠宇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承接八里店北片水域的生态保洁、河湖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等生态水环境治理,累计带动村集体增收170余万元,实现村民就业30余人次。
(五)工程承揽模式:采用“强村公司+专业施工队+乡村工匠+闲置劳动力”的方式,依法依规承揽农田水利设施、土地整治、农村公路建设、河道整治、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等村级小额工程,以及建筑、装修、安装、市政等零星工程,有效拓展业务范围。例如,德清县钟管镇19个村联合组建钟灵毓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接乡镇政府和村级的服务类和建设类工程,2022年实现收入624.61万元,带动农户50余户。
(六)劳务派遣模式:采用“强村公司+企业单位+培训机构+村集体+农村劳动力”的方式,发挥强村公司统筹各村闲置人力资源、有效对接市场需求的优势,统筹各村闲置人力资源,承接农业专业服务、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服务、绿化保洁等劳务业务,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如长兴县和平镇23个村联合组建长兴南山南实业有限公司,与6家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并与和平成校等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定期举办各类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劳务派遣收益35万元左右,2022年共实现收入650万元。
二、六种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资源依赖度比较
资产盘活模式高度依赖村集体的资产,强调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产业带动模式依托当地特色产业资源,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对发展影响显著;乡村经营模式依赖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资源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关键;物业服务模式依赖政府服务购买政策和村集体劳动力资源,受政策稳定性和劳动力素质影响;工程承揽模式依赖市场建设和村集体施工能力,市场机会至关重要;劳务派遣模式则依赖企业劳务需求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受企业需求稳定性和劳动力供应影响。每种模式都需根据资源的可用性和特性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佳发展效果。
(二)运营风险比较
资产盘活模式面临市场价值波动和合作企业经营状况的风险,但整体较为稳定;产业带动模式因产业市场竞争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而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乡村经营模式受旅游市场需求和游客流量波动影响,市场风险较大,且可能面临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物业服务模式虽然受合同期限和服务质量要求的影响,但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工程承揽模式因市场竞争和工程要求带来风险,且可能存在资金垫付问题;劳务派遣模式则受企业用工需求波动影响,存在市场风险。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风险因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三)收益潜力比较
资产盘活模式提供稳定的租金或分红,长期收益稳定但增长有限;产业带动模式在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推动下,具有较大的收益潜力和高附加值;乡村经营模式通过吸引游客实现多元化收入,具有较大的收益潜力,但对运营和市场推广能力要求较高;物业服务模式通过扩大服务范围和提升质量获得稳定收入,但单个项目收益有限;工程承揽模式的收益随工程规模和数量波动,大型项目带来高收益,但需相应资质和能力;劳务派遣模式的收益稳定,但增长空间受限于劳动力市场和价格。每种模式的收益潜力都与其运营效率、市场条件和资源配置紧密相关。
(四)发展可持续性比较
资产盘活模式依赖于可利用资产的持续性,但可能受限于资源有限;产业带动模式与当地产业紧密相连,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但需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乡村经营模式依赖于资源吸引力和市场需求,需不断创新以提升游客体验,但易受市场和环境变化影响;物业服务模式随着城市化和环境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但可能面临成本上升问题;工程承揽模式需提升技术和管理以适应市场,其可持续性取决于竞争力;劳务派遣模式需满足企业劳务需求并加强合作,其可持续性受劳动力市场供需影响。
(五)带动就业能力比较
资产盘活模式在管理维护方面提供有限就业机会;产业带动模式通过农业及其加工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乡村经营模式在旅游、餐饮和文化活动领域吸纳大量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就业带动效果;物业服务模式在保洁和绿化养护方面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工程承揽模式提供与工程量相关的就业机会,但受业务量波动影响;劳务派遣模式则通过组织农村劳动力为企业提供服务,具有较强的就业带动能力,尽管就业类型较为单一。
(六)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
资产盘活模式通过资产优化增强经济基础;产业带动模式通过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后劲;乡村经营模式通过提升活力和知名度带来多元化收益;物业服务模式提供稳定收入并增强服务能力;工程承揽模式通过工程项目增加利润并促进产业发展;劳务派遣模式通过提高劳动力组织化和就业稳定性间接推动经济增长。这些模式综合作用于村集体经济,促进其多元化、稳定和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不同的运营模式各有优劣,各村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市场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运营模式或进行多种模式的组合,以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同时,政府也应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扶持,促进强村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六种运营模式的综合评价
(一)各模式的适用条件与局限性
1.资产盘活模式:适用于拥有较多闲置土地、房产等资产,且这些资产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市场需求的村庄。通常在经济相对发达、地理位置较好、周边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地区更容易实施。但资产的盘活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进行改造和提升,且资产的价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如果资产位置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或市场需求不足,可能难以实现有效盘活。
2.产业带动模式:适合具有特色农业产业资源、自然资源或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庄。要求当地有一定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参与意愿,以及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但产业发展需要较长的周期和持续的投入,面临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等风险。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销售渠道的拓展要求较高,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3.乡村经营模式:对于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优质乡村资源,且交通便利、靠近消费市场的村庄较为适用。需要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和创新的经营理念。但是前期开发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受旅游市场季节性和游客偏好变化的影响较大,对服务质量和营销推广的要求很高。
4.物业服务模式:在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对物业服务有需求的村庄较为适用。村庄需要具备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资源,且能够与政府和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服务项目相对较为单一,利润空间有限。服务质量和口碑对业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容易受到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冲击。
5.工程承揽模式:村庄具备一定的施工队伍和技术人员,且当地有较多的工程建设项目需求。需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施工能力。但是工程承揽竞争激烈,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承担工程质量、工期等方面的风险。项目来源不稳定,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影响。
6.劳务派遣模式: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周边企业有较大的劳务需求的村庄适用。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培训能力。但是,劳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影响服务质量和业务拓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和工资水平波动会对收益产生影响。
(二)不同地区选择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倾向于选择乡村经营和资产盘活等创新性和高附加值模式,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更可能选择产业带动和劳务派遣等低成本、低风险模式,以积累资金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随着经验积累和资金增长,这些地区也将探索更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资源禀赋是选择地区发展模式的核心因素。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乡村经营和产业带动模式,通过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吸引游客和消费者,驱动经济增长。而闲置资产较多的地区则宜采用资产盘活模式,通过改造房产或开发土地为民宿、商业设施、农业或工业园区,来吸引投资,提升资产价值和使用效率。
3.地理位置是选择地区发展模式的决定性因素。靠近城镇的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便于开展物业服务、工程承揽和劳务派遣,满足城镇多样化需求。而偏远山区则依靠其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倾向于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提供有机农业、特色种植养殖和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游客,提升经济和地区知名度。
4.政策环境显著影响地区运营模式的选择。在政策支持和补贴优惠充足的地区,优先考虑政策导向明确的产业带动项目,如政府特别支持的农业或乡村旅游。政策支持不仅能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还能增强项目的成功率和竞争力。此外,良好的政策环境还能吸引投资,促进产业生态发展,助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提升地区知名度,为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5.人才与技术条件是决定地区发展模式的关键。人才和技术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开展技术密集型模式,如资产盘活中的高端商业开发和智慧旅游,以提升资产效率和旅游体验。相对地,人才和技术不足的地区应选择技术要求低、操作简便的模式,如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或手工业,或利用劳动力资源进行劳务派遣,以积累经验和技术,促进地区发展。
6.市场需求是选择地区发展模式的重点。地区应通过市场调研确定需求,然后选择相应的运营模式。旅游热门地区适合发展乡村经营,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吸引游客,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劳务需求高的地区适合劳务派遣,利用当地劳动力为周边城镇或企业提供服务,创造稳定就业和收入。
综上所述,不同的运营模式具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不同地区在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运营模式。
(作者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