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婷(化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茂名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市立足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对红色革命遗址和革命老区的保护及开发力度,推动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升级完善,打造了经典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以红色资源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索“红色+”多元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开发利用好茂名本地红色资源禀赋,助推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
坚持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要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旅游、文化、农业等各种资源,实现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对化州市柑村村、茂南烧酒村等本地红色教育基地,紧扣“吃、住、行、游、购”等环节持续完善红色文旅、研学教育等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内部道路、标识、停车场、充电桩、消防安防、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如化州市柑村村依托化州党校柑村分校,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着力解决教育培训基地餐饮、住宿配套问题,提升承接大型研学教育活动能力,推动构建“红色培训”全产业链条。二是要提升产业协调发展力度。加大红色文旅与绿色康养、农村观光、研学教育等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力度,推动各地将本地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墟、冼太历史文化游、滨海旅游、森林生态旅游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融合“红色、古色、绿色”的旅游路径。依托“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等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特产”经济,通过创建富民强村公司、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方式,推动特色农业、食品加工等基础工业和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三是要提升智能技术支撑和应用。依托大数据、物联网、AI、VR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因地制宜打造数字化展馆、文创商城、互动体验游戏、智能服务、安防管理等智能化、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高红色文旅互动性、趣味性的服务体验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传统红色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生态宜居乡村。要将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绿色生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乡村整体规划和部署,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是要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做好空间规划。针对红色村庄或革命老区编制保护开发整体规划,融合本地乡村风俗人情文化、地理生态文化等特点,通过串联村庄公共活动场所、道路、农房建筑和滨水资源,将乡村打造成为红色元素突出、宜居宜游的美丽村庄。在公共空间、文化广场、景观步道置入名人雕塑、文化景墙以及文化小品等集中展示村庄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体现村庄文化底蕴和特色。对农村新建房要严格执行“二十四字”工作机制,强化风貌管控,对老旧建筑要修旧如旧,让农房建筑风格与乡村风貌保持一致。对临水村庄加强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通过河道整治、河道驳岸和岸线生态修复、岛屿绿化美化工程等,提升村庄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二是要聚焦绿色生态底色,加大整治力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好“红色+美丽乡村”发展道路,持续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美茂名生态建设,切实抓好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用红色文化的传承激发党员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抓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墟镇“六乱”整治、“美丽庭院”创建等行动,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把乡村绿化美化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起来,利用“四旁”“五边”空白地带“见缝插绿”、打造乡村公园“借景活绿”等举措,助推乡村绿色生态发展。三是要突出农民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机制。构建以村民为主体的村庄发展长效机制,发挥村民对于村庄资源的主导与熟悉作用,通过上级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村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方式,对村庄进行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建立健全乡村道路、公共场所卫生清洁、垃圾处理以及绿化管护长效机制,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生动局面。
推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着力培育文明乡风。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能够起到思想教化作用,对培育文明乡风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要持续发掘红色文化内涵。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与时俱进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打造红色文化产品,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从镇村干部、学校教师、农村“五老”人员、党员志愿者中选出一批熟悉村情村史、擅长宣讲的同志组建红色宣讲队,推动红色作品、红色宣讲、红色活动进校园、进工厂、进农村,帮助村民自觉成为本村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尚。二要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依托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定期举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纪录片、话剧、戏剧、歌曲、电影、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纪念革命英烈,让广大村民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自觉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助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建设。三是要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切入点,按照“红色文化+社会治理”的模式,不断健全村级治理机制,把红色文化传承、党史教育等纳入村规民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依托“积分超市”制定移风易俗、孝亲敬老、乡村绿化、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的积分细则,同时通过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选树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的内生动力。如化州市笪桥镇充分用足用活用好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抓实做好基层治理领域工作,该镇柑村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瑶埇村、大沙田村获评省乡村治理示范村,让红色美丽乡村既安定有序又充满生机活力。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