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宁
在这个快节奏的数字时代,人们只需指尖轻触屏幕,信息便能跨越千山万水瞬息即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然而,我的心中却时常会想起那“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写信时光。那一段被墨香与纸张温柔包裹的岁月,至今仍能穿越时空的壁垒,温暖着我们的内心。
我的中学时期,家人与同学朋友多在身边,与我通信的人寥寥可数,读者来信倒是收到不少。那时的我,喜欢看书,也偶尔练练笔,后来便试着给杂志投稿。出乎意料的是,我那些稚嫩的作品竟然陆续发表在《中外少年》《少男少女》和《文学少年》等杂志上。从此之后,就偶尔收到一些由编辑部转寄过来的读者来信。我的第一封读者来信,是一位河北读者。信中,她分享了阅读后的感受,还写道:“期待你写出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愿我们因文字而结缘。”这句话,如同一缕春风,拂过我的心田。于我而言,写作不过是一种消遣而已,却不曾想到,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跨越千山万水,连接起两个素未谋面的灵魂,让彼此在精神的世界里相遇、相知。后来我又发表了几篇作品,前前后后收到了300多封读者来信。因为此时正面临高考,我没少挨班主任的骂,我也实在无暇提笔回信。如今想起,仍觉得愧对他们的热情与偏爱。
我的第一封情书是在高三收到的。我仍记得那个素白的信封,心中涌动着复杂难言的情绪——惊讶、好奇,甚至有一丝慌乱。这样的场景,仿佛是从旧时光的电影中走出的桥段,带着几分梦幻与不真实。信里没有署名,也找不到写信人的线索。他在信中讲述着对我的情愫,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诚与纯粹,让我既有被爱慕的虚荣又有浅浅的感动。韩寒曾经说过:“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总能看得出来。”我以为暗恋也是,可是,就算时隔多年,这封情书的作者仍然成谜。
上大学时,由于和同学们各散东西,而电话费难以负担,我们便多以书信来维系感情。在写信的日子里,最妙的莫过于那份期待与等待。信件寄出后,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直到那回信穿越千山万水,到达手中。拆信的那一刻,仿佛能听见远方的心跳,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而来的真挚与关怀。信纸上的字迹如同老友重逢——亲切而熟悉。那些文字,或温柔,或幽默,或深沉,都如同老友在耳边低语,诉说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而在青春荷尔蒙流淌成河的大学校园里,自然也少不了承载着少年心事的情书了。那时的情书,如同初春里不经意间绽放的花朵,悄无声息地装点着青春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没有电子屏幕的冰冷,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书写者的温度与心跳。传递的过程,更是一场戏剧,写信者或羞涩地托人转交,或鼓起勇气亲自站在教室门口,期待又忐忑地等待着那个身影的出现。而对于接收方来说,那一刻的惊喜与不安,如同夏日午后的雷阵雨,来得突然,却让人难以忘怀。
大学毕业后,我按部就班成了“孩子王”。由于工作的繁琐与手机的广泛使用,我和大家慢慢减少了书信的往来。而曾经被我珍而藏之的那几百封信,也由于几次搬家难以搬运,被我全部销毁了。现在想来都觉得十分的后悔,因为那每一封信,都是用文字编织的情感纽带,记录着我们年少时许多的纯真与刻骨铭心!而在信息化的时代,这些美好都已经无法复制了。
如今,当我们用键盘敲击出一个个冰冷的字符时,是否也在怀念那份信纸散发出的袅袅墨香与情愫悠长?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