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农历八月十五 缘何叫“中秋”?

一枚铜镜上的『中秋月』

新华社天津9月15日电(记者周润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猜一猜,这首诗说的是哪一个节日?谜底是:中秋节。

这首诗的作者为唐代诗人王建。品读此诗,仿若一幅“中秋望月图”跃然纸上,意境优美,含蕴丰富,韵味无穷,思深情长。

中秋节,我们年年过,那么,到底何为“中秋”?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秋》中解释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旧时分别称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过半,所以称为“中秋”。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每到中秋节,一家人围坐聚餐,分食月饼,其乐融融。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究竟始于何时?

罗澍伟认为,“中秋”一词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记载,意思是说,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献给君王,君王则以鸟羽赐群臣。另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说,祭祀太阳是在仲春(农历二月)的早晨,祭祀月亮是在仲秋(农历八月)的晚上。

不过那时的中秋,还只是个时间概念,并无节日之意。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节日。

宋代,中秋扩展成全民性庆典。水果上市,螃蟹新出,佳酿开坛,百姓饮酒赏月,不亦乐乎。路边商铺通宵营业,儿童彻夜嬉戏玩耍。

“千百年来,从祭月到牵挂思念、祈求团圆,中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8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品味中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俗。”罗澍伟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古人的心中,中秋之夜的月亮应该是什么样?水面波光之上,神龙昂首、吉鸟振翅,天空中圆月高悬,月宫里玉兔捣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枚铜镜上,唐代的“中秋月”展现了古人对碧空悬月的浪漫想象。

这枚双鸾月宫纹葵花形镜为国家二级文物,直径15.3厘米,重0.54千克,1983年出土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区。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研究馆员呼啸说:“这枚铜镜不过手掌大小,其画面却纹饰细腻、层次丰富。”

铜镜呈八瓣葵花形,在中央的镜钮四周,自下而上分三个部分构成了由水面到天空的立体空间。最下层为波光粼粼的一汪水面,虽然这一部分留存有因长期埋藏地下而产生的锈迹,但仍依稀可辨碧波之上有一条昂首翘尾的龙。它四肢张开,龙尾反折向龙首上方并缠绕于一足之上,龙身两侧各一朵祥云,衬托出神龙腾跃翻飞的身姿。

画面中部镜钮两侧,是两只口衔绶带的鸟儿。它们拖着长长的尾羽,双翅伸展相对飞舞,口中的绶带飘逸飞扬。在它们的目光交汇处,是这组画面的主题:月宫。

圆月之中,婆娑的桂树之下,左侧是一只直立的长耳兔,右侧有一只做跳跃状的蟾蜍。兔子用两只前爪握杵,在臼中捣药。“月亮可望而不可即,但桂树、蟾蜍、玉兔赋予了它生命和活力,画面简洁明朗。”呼啸说。

铜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始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铜镜体现了其制作时代的铸造工艺、审美意趣等,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铜镜的用途在实用之外,也发展出了装饰、祈福、表达祝愿等多种功能。“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古人借镜寄情的吟咏有许多。考古资料还证实,铜镜在古代并不是女性的专属用品,也有不少男性墓葬中随葬了铜镜。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金属铸造工艺的提高,铜镜开始从贵族阶层进入寻常人家。铜镜的形状除了菱花形、葵形等外,还出现了长方形、钟形、心形等花样。铜镜纹饰的题材日趋丰富,有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月宫飞仙等神话传说,也有抚琴狩猎等日常生活。

外形如花,主题为月。呼啸说:“这枚铜镜定格了中秋之夜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刻。它虽然来自一千多年前,但今天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和真挚的期盼。”

新华社记者杨一苗

新华社西安9月15日电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