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以“药食同源”推动化橘红产业延链提质

特约评论员 蔡湛

近日,在市区文化广场举办的“潘茂名”中医药健康夜市中,化橘红奶茶成为备受市民欢迎的“爆品”。一杯杯口味独特的化橘红奶茶,不仅为市民解热降噪,更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化橘红药食同源理念的生动载体。

茂名日报全媒体日前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化橘红、地黄、麦冬、天冬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标志着产自化州市的道地中药材化橘红“药食同源”得到认定,能够进入更多开发和销售领域。以“药食同源”为契机,岭南八大道地药材之首的化橘红产业将迸发新动能,开拓更广阔发展前景。

化橘红正式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对促进“化橘红之乡”化州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化橘红在中国药典收载,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2024年5月,《茂名市化橘红保护发展条例》发布施行,以法治赋能化橘红道地性保护、产业升级和文化传承,引领和推动化橘红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此前,尽管化橘红具备“药食”两用历史,在药典中有收录,但由于未列入食药物质目录,从法理上仅限于药用,尚不能作为食品原料使用,导致化橘红产品类别不丰富、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产品推广和销售受限。破除化橘红多元化开发瓶颈,意味着在国内外享有“南方人参”美誉的化橘红在食品与药品领域的双重属性将得到认可,得以进一步拓宽化橘红的应用领域,推动其在食品加工、保健品开发、餐饮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催生一系列以化橘红为主要成分的创新产品。以“药食同源”为引擎,发展化橘红精细加工和衍生产业,延伸化橘红产业链条,是提升化橘红产业效益,让化橘红成为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财树”“幸福果”。应当以药用、食用“两条腿”走路,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化橘红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链高端挺进,是化橘红产业开发的重中之重。化橘红既是一种著名的南药,也是宝贵的医药材料,可以从中提炼萃取多种珍贵物质用于制药,是化橘红实现增值的重要路径。应当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平台,加大科研投入,争取新的突破。化橘红一生是宝,不仅可以制作原果、切片、化橘红膏、化橘红酒等,而且在餐饮和食品制作上用途极为广泛。目前,化橘红咖啡、啤酒、饮料、糖果、月饼等化橘红食品正加紧研发生产。同时,预制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国年产值达1万多亿元,我市拥有规模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33家,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35亿元。化州市生猪和家禽养殖业闻名遐迩,且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和菜肴品质优良、风味独特、享誉四方。通过组织专业人员以土特产研发化橘红类型的预制菜,打造保健食品特色品牌,不失为发挥“药食同源”优势,拓展茂名土特产市场和提升产业效益的务实选择。抢抓“药食同源”机遇,为消费者在享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提供更多健康选择,必将拓开化橘红产业发展更大空间。

实现“药食同源”,对化橘红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保持和提升品质,是化橘红“药食同源”的根基。化橘红独特的理气宽中、散寒燥湿、化痰止咳等功效,源自其优良品质。从西晋化州开始种植化橘红到明清风靡全国,成为宫廷贡品和“十大广药”之一;从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化橘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化州获得“中国化橘红之乡”称号,到化橘红(中药文化)入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化橘红源远流长,声名远播,产业基础厚实。目前,化州已成功申报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鲜果6万多吨、干果1.2万吨,从事化橘红产业人员超35万人,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2亿元。我市发布了化橘红质量等级等10项地方标准,构建广东省化橘红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技研发中心,创建1个化橘红产业“博士后工作站”,取得国家专利技术30多项、国家保护处方3项。化橘红成为岭南八大道地药材之首,得益于化州大部分土地富含礞石成分和拥有完备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中形成的,其携带的各种基因,是农业生产和遗传改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化橘红种质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化橘红产业中发挥了繁衍发展的独特作用。因此,从保护种质资源入手,实现化橘红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对保护化橘红的优良品质至关重要。品质是化橘红产业之本,也是化橘红“药食同源”的基础,牢牢抓住种质资源培育不放松,保持和提升化橘红品质,才能构筑化橘红产业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可靠根基。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