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趁新圩

许景东

我们这地方把赶集叫趁圩,就是到市场做买卖。市场即是圩,大多是有时间规定的,叫圩期,现在有的地方仍沿用,比如马踏镇逢三六九为圩期,树仔镇逢一四七为圩期,都是指农历,这个时候人们需要做交易的就去趁圩。

小时候,供我们做买卖最近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电城,一个是新圩。电城是城,比较繁华,可在十里之外,而新圩只有几里之遥,所以人们趁新圩的次数比较多。

新圩地处下海村委会,这个圩是没有时间规定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买卖。

在我的记忆里,新圩并不新,看样子它应该承载了好些岁月了。之所以还称“新”,或因新建时称“新”沿用了下来的。

新圩的房舍比较简陋,两排砖瓦房,并列排着,两头有墙,两边有柱子没有墙。一排经营鱼肉类,一排经营蔬果类。

房舍的北面,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凤凰树,夏日里花儿嫣红似火,树下荫凉,这是交易番薯芋头的地方。隔着一条小路,有一排砖瓦房,地势稍高,这里经营着百货、日杂、五金、药材之类。圩舍两头,各有一排私人房舍,分别设有理发室、诊医疗所、饮食糖酒店等。

我家通往新圩的路,是一条羊肠小道,由众多细小的田埂组成。

在认识新圩之前,感觉新圩很神秘。想象着那里有很多东西。因为母亲每次趁圩回来,总会带些水果或小食回来,虽然不多,可都是我的至爱,所以总巴望着母亲去趁圩。有一次,母亲从新圩买回几条鱼,身上有三个斑点叫“三点鱼”,母亲说,这是钓口。钓口鱼是用钓钓上来的,生鲜,煮汤相对好喝。还有一次,母亲从圩中买回来一个鱼肚子,石斑鱼肚吧,把其炖成鱼肚胡椒汤,喝了感觉味道很特别。在那个年代,能喝到这样的汤,印象特别深刻,所以至今还记得。

我亲历新圩,是读初中时。新圩的旁边有一所学校,叫下海小学。因为靠近圩,所以学校比较有名,校史也比较长,或因这个,那时学校附设了初中。全公社只有两个初中点,雅称“戴帽子”,下海小学初中是“戴帽子”的一个。

我在下海小学读书时,经常从凤凰树边走过,知道圩很热闹,人山人海的,但很少逛圩。那时衣兜空空如也,逛圩是没有意思的。

几年后,我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岭脚小学。岭脚小学距新圩不远,一公里开外,这时,下海小学的“帽子”已戴到这所学校了,我在这里从事初中的教学工作。

学校没有厨工,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合伙做饭,轮流趁圩买菜便成了常规工作。这个时期,陌生的新圩也就成了熟悉的新圩了。

那一年,我在新圩的墙壁上搞了一期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展,作品质量上乘,围观者众多,叫好声如潮,这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舞,后来这班学生当中还出了书法家呢。

三年后我调离了这所学校。

岁月匆匆,眨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曾经热闹非凡的新圩怎么样了呢?

近日,我路过那里,原来的圩舍已经倒塌了,遗址上残墙断瓦,宛若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呢喃诉说着昔日的热闹繁华……

原来那个新圩没有了,可在离圩址不远的地方,一个现代气派的下海市场已经建了起来。这个市场,比原来的新圩更加热闹,更加繁华。那时的新圩只有周边几条乡村的人们去做买卖,而今这个市场,却承载着新时期的历史重托。离市场不远的地方,已经兴建起了一连串大型企业,诸如茂名港、热电厂、道道全、金龙鱼……而今,通往市场的道路不再是羊肠小道,而是四通八达的水泥大道……

只是,人们做买卖都说去市场了,昔日那个“趁新圩”的说法,已从人们的口中淡出。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