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施工现场。通讯员 王雨生 摄
茂名网讯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是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服务南海海上能源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6月底以来,码头工作楼平台和管廊桥灌注桩施工全面进入竞赛状态,以灌注桩为箭,以海床为靶,项目团队作为弓箭手,要将一根根灌注桩精准打设在海床之上。
要想做到百发百中,首先需要扎好马步,平稳的施工平台不能少。项目一开工,项目团队针对灌注桩平台搭设展开激烈讨论。海况复杂多变,若仅依靠船舶作为基础和枢纽执行打桩任务,受天气、船舶性能等因素影响大,施工效率难以保证。“不如就在海上搭建一个临时基地。”项目总工杜璐提示道。
钢平台要站得稳,辅助桩得打得准。谋定后动,细致的地质勘探后,项目团队发现施工区域海底泥面覆盖层较薄且基本为硬斜岩,高低起伏较大,岩石强度高,旋挖钻钻头有力使不出,存在打滑现象,钻孔精度难免会受到影响。
为了保证辅助桩打设的深度和精度,项目团队针对管桩承载力、入岩深度,以及钢平台稳定性建立起海量的数据库,有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实际打设辅桩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本项目共需打设灌注桩145根,其中工作平台及工作楼平台70根,管廊桥75根,随着工作平台灌注桩稳步推进,管廊桥灌注桩施工又遇到了新麻烦。原来,项目团队在成孔后向钢护筒内加水时,发现无论加多少水,筒内的水位也迟迟没有上升。“这说明孔底不密封,有裂隙,”杜璐立即找到问题所在。项目团队经过认真分析排查,发现距离桩位不远处是系缆的基槽,最近仅有3米,而基槽采用炸礁爆破施工,这才导致附近岩石在炸礁时由于受到冲击而产生裂隙。还好发现的早,如果浇注过程中发现底部漏浆,不仅会徒增成本,灌注桩的浇注质量也难以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团队决定先将海底“整平”,使用低标号的混凝土将底部缝隙和空洞堵上,再进行混凝土浇注,施工质量也随之“水涨船高”。
如今,所有145根灌注桩都被稳稳“扎”入海底,检测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成为了码头主体坚实而又牢固的基础。项目团体在“智造”码头的道路上继续行稳致远,越发昂首挺胸。
通讯员 杨清 王雨生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