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寻迹茂名古驿道

电白篇

钟鼓楼

▲城池图(来源:《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光绪电白县志·卷一》)

那笈桥

茂名市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沿海,南濒南海,东部交界阳江市阳西县,东北部毗邻阳春市,北部连接高州市,西部紧靠茂南区和湛江吴川市。

电白秦时属南海郡,汉属合浦郡,三国时属吴国高凉郡,梁大通二年(528),析高凉郡置电白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废郡建县,电白自此称县,且沿称1400多年。

电白自隋建县前已与中原地区有交流,在南朝时,已开辟海上航路,与广州、海南岛、北部湾地区、东南亚各地来往通商。隋唐以后,北往南,电白“扼钦廉之咽喉,控雷琼之门户”,陆驿道贯通县境;沙琅江畔三桥城(大陵驿),是“四郡通津”之要地。

岁月无声,驿道有痕,电白古驿道历经沧桑,依然留存了遗址、遗迹散落在电白驿道沿线,让我们沿着古驿道,追怀电白古驿道昔日的风采。


明代驿道

明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移治于神电卫(今电城镇)后,县内有立石、五蓝、热水、大陵(三桥)、霞洞等5个驿站。万历《高州府志》载,从县城(神电卫城)往东路、西路和西南路分布着三条驿道并设十六铺:东路有东门、荘峒、下蓝、五蓝通达阳江县界;西路有乌石、东郊、热水、龙门、乌坭、谭乍、三桥、罗浮至茂名县;西南路有怀乡、谢村、水东、那容抵吴川县。

明代还有从京城北平至崖州的驿道经过电白。它东从阳江太平驿入电白立石驿,穿越高州府,至雷州桐油驿后,南下雷州渡海可抵崖州。明代《士商类要》对该路有记载:“广东由高、雷二府至崖州路。”即太平驿-(60里)立石驿-(100里)那夏驿-(70里)高州府(古潘驿)-(南90里)陵水驿-(120里)新和驿-(100里)桐油驿。


清代驿道

为更好地防边消患,加强对边防重地电白县的治安管理和驿道的有效控制,清政府除在电白沿海设海防汛守外,还在陆地驿道也设汛塘制度。光绪《电白县志》载“塘铺係递解往来文书,汛地係护解往来饷犯”,当时境内主要汛塘如下:

东北-东门铺(即县前铺、县东半里,县城即前立石驿,设铺兵39名)-庄垌铺(县东10里,设铺兵3名)-夏蓝铺(县东20里,设铺兵3名)-五蓝铺(县东30里,设铺兵3名)-阳江县界。

西北-乌石塘(县西10里)-白马塘(县西20里)-苦藤塘(县西30里)-龙门塘(县西40里)-大牙塘(即乌坭汛)(县西50里)-槌子塘(县西60里)-三桥汛(县西70里)-新安塘(县西80里)-黄竹塘(县西90里)-罗浮塘(县西100里)-荔枝塘(县西110里)-兴乐塘(县西120里)-上通茂名县分界,(以上俱铺兵3名)。

汛地有五蓝汛、莲塘坡汛、巷口汛、沙院汛、龙门汛、乌坭汛、荔枝园汛、黄坑汛、狮子堡汛、那霍汛、大榕树汛、望夫汛、黄岭汛、佛子楼汛等十五处。

电白的古驿道,贯穿东西南北,多条古驿道以电城一带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据《驿道乡情》记载,电白古驿道沿线共设有11个铺,东西方向依次是独秋铺、海尾铺、白马铺、红花铺;往北方向依次是架炮铺、沙铜铺、石挞铺;往西北方向依次是热水铺、龙门铺、宿车铺、龙珠河铺。

今电白境内现存古驿道遗迹从电城镇(神电卫城遗址)出发,沿线行政村共15个。电城镇往北为电城镇架炮村、观珠镇沙垌村;电城镇往东为电城镇庄垌村、岭门镇海港村、大登坡村;电城镇往西为树仔镇江山村、麻岗镇那笈村、小良镇学堂村;电城镇往西北方向依次为麻岗镇白马村、热水村,林头镇大衙村、章班村、大器村、林头村、尾轮村。


电白县城城墙遗址

电白县城城墙遗址,位于电白区电城镇。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朝在此设神电卫,始筑为土城,后甃以砖、石筑城。明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治所迁神电卫城。万历三年(1575),知县王许之于四城外建御敌楼12座,此后,历届知县在当政期间或拓宽加深护城河,或增高城墙。至清顺治九年(1652)、顺治十四年(1657)、乾隆三年(1738)、嘉庆七年(1802),曾对周围一千一百六十四丈七尺县城进行修整。民国后,城池不再修整。


那笈桥

那笈桥,又名二十一桥,位于麻岗镇那笈行政村。清代邵姓先祖迁居到该村后,为了显示该村书籍书箱多、读书人多,取名“那笈村”;村边河流也取名“那笈大河”,桥称那笈桥。那笈桥是电城至吴川的原古驿道必经之路。始建于1895年,1962年用杉木修架,用水泥石混合重修。原桥宽2米,长90米,20个桥墩,每节用5条花岗岩石砖与桐油灰砌成,后被日本侵略军炸毁桥西头二节一墩,杉木修架部分被大水冲断,现存桥长70多米。


拔贡桥

拔贡桥,位于电白区林头镇林头行政村。是电城到高州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初架设于明代,为木桥,清代中期重建为石桥。相传重建时聘请长坡村的一名拔贡择选吉日开工,建成后坚固实用,没有发生事故,群众口口相传称为“拔贡桥”。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重修,桥长15米,宽1.6米,高3米,由15条石块分三节(每节5条)砌制而成;每块石块宽30厘米,长3米,厚30厘米。该桥方便沙琅江以北的秧前、那关、北诏、赤岭、黄阳等地群众往来林头墟以及过江劳作生产。

策划:兰红娟 吴小英

文字整理:陈珍珍 吴雯

资料/图片:由茂名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提供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