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还原一个真性情的鲁迅

——读吴小攀散文集《1927,我是鲁迅,我在广州》

黄俊怡

广东文学馆开馆,“鲁迅家”展厅成了媒体的焦点,也成为广东文学对外展示一代文学巨匠的一个窗口。开馆前夕,作家吴小攀的散文集《1927,我是鲁迅,我在广州》得以与读者见面。吴小攀以散文体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全面展示鲁迅在广州的行迹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对研究鲁迅具有开拓性,这也是他对文学馆开馆的一大献礼,为广大鲁迅迷了解鲁迅在广州的任教经历与生活趣闻,提供了详尽的史实。

这本书分为17个章节,作者语言简练、耐人寻味,颇有鲁风,其对鲁迅先生的思想特质展现到极致。在我们的文学意识里,鲁迅在现代文学的成就无疑是一座高峰,他是以笔为戈的战士。有别于那个嫉恶如仇“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的文坛硬汉,吴小攀通过深入研究,别出心裁,以其学者的独到视角,展现出鲜为人知的鲁迅柔性的一面。

在我们固有的认知中,鲁迅是勇往直前的猛士。吴小攀沉静笔下的鲁迅尽显睿智,他展现出的是一个在受到阴险之辈排挤,不愿与此辈同流合污,秉持古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态度。作者也展现了一个充满正义感的鲁迅。

我们也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鲁迅,如去国怀乡,鲁迅也像常人一样,想念家,他顾及手足之谊,有兄长的担当,在后来被日本女人逼迫出家门后,自己选择自我放逐这是先生的隐忍。吴小攀深刻把握鲁迅的思想活动,以理性阐述方式,以鲁迅的口吻说出了鲁迅的心声,道出了鲁迅在面对兄弟不解,前途未卜的苦闷与无奈,作者以鲁迅式的语言表达,拿捏得恰到好处。书中有许多地方的语气表达与鲁迅的表达如出一辙,如“这海,这海”“我的爱人,我的”语气像极了鲁迅式的幽默和自嘲。

吴小攀以史实为准绳,还原了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经过,在厦大任教理念得不到伸张,且受到“阴险之辈”的排挤,鲁迅不屑一顾,但人情的冷漠,在暗地里,他不可能没有一点心灰意冷。广州作为革命前沿城市,敢于改革,诚如吴小攀所说,“令广州成为一个新的未经历的温暖”,广州重新点燃了他理想的激情。鲁迅在广州终于见到了许广平,住进中大大钟楼,那时鲁迅的周围是热闹的,许广平不时从家里送来丰盛的午饭。昔日师生的感情得到了快速升温,造访的人也多了起来,这让鲁迅真切地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他暂时可以从“所谓革命,所谓文学,所谓兄弟”的沉思中分离出来,鲁迅在广州找到了内心的快乐。作者书写的,不是一味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鲁迅,而是一个可以有勇气去爱的鲁迅,纵然当时的时代背景黯淡,但并不妨碍鲁迅寻求现世的安稳,去构筑一个理想的家,这与他作为敢于呐喊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形象,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作者凸显出的不只是一个文坛斗士式的鲁迅,作者以“我”的自述,呈现出一个真性情,并非被贴上标签神化了的鲁迅,他不是土木金石,并非冷漠无情,他首先是一个平常人,他有真实的情感,有爱的勇气与担当。

在中大,鲁迅任教务主任,除了接待访客,他最亲的人便是孙伏园和许广平了。间中,鲁迅到香港作《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唱完》的演讲,他提出思想革新,呼吁年轻人在国家前途暗淡的时刻要敢于发声。吴小攀讲述鲁迅这段演说虽然已过去约一个世纪,但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提出的严厉批判在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吴小攀凸显出鲁迅作为思想家的卓越见识。

这本集子记载了鲁迅从大钟楼到移居白云楼,从日常休闲看电影到演讲,站在时代的视角,小到鲁迅的起居饮食,大到时势变幻,譬如,当进步青年受到国民党的拘捕,先生对革命进行了拷问,他的初衷是发心改变国民的麻木思想。此刻,他是孤独的。正如吴小攀替鲁迅说出:做一个单纯的快乐的人何其难乎。作者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把握,我们很难抵达鲁迅的心境。

我们从这本书中也看到鲁迅对旧社会“人吃人”现象的厌倦。鲁迅最后一星期回顾广州的印象,有些索然寂寞,似乎带有一丝苍凉,但鲁迅是清醒的,吴小攀写鲁迅其时的心境:“当初我是抱着梦幻而来,但一遇到实际,便从梦境放逐了。”自我放逐,某种意义上是鲁迅人生的掠影,鲁迅对世俗愤慨是显而易见的,他宁可做一个过客,甘愿做一个踽踽独行的清醒者,也不愿与“阴险之辈”同流合污。

吴小攀这本关于鲁迅1927年在广州的踪迹,以人物和事件为依据,串连起叙事的完整性,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他把鲁迅的思想融汇于书中,使鲁迅的形象鲜活地复现在二十一世纪读者面前。吴小攀对鲁迅的研究还体现在其对先生生活习性的了解,如鲁迅喜欢吃柚子、荔枝,喜欢上茶馆,有时候甚至会约上三两人上饭馆,并叫上几道菜。我们不容易窥见鲁迅生活的闲情,在作者娓娓道来中显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鲜活,也更加真实,给人呈现出一个真实鲁迅的侧影,从而颠覆了在固定认知里永远是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冰冷的鲁迅的形象。

鲁迅之孙周令飞先生说,他们一直努力探寻一个“真的鲁迅”,吴小攀以鲁迅的“自述”,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可探索性的底本,其以开阔的历史视野,以“我”为切入口,返回1927年的广州,这充分体现出他的学术自信。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