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杰正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指导。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武术。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昊 摄
茂名网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化州市林尘镇沙洲坡村,“嘿”“哈”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这是沙洲坡王家拳传承基地的学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王家拳,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声音洪亮。
5月25日晚,茂名晚报记者在沙洲坡村文武广场看到,灯火辉煌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洲坡王家拳传承基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广场上,60多名孩子正在跟随教练的步伐,一招一式地练习着武术的基本动作。压腿、扎马步、打拳……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认真和专注。
传承特色非遗,助力文化振兴
在人群中,记者看到了一位年纪稍长的教练正在专注地纠正孩子们的动作,眼神锐利而充满耐心,对每个孩子的动作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指导。他正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家拳》的传承人王军杰。
据介绍,王家拳(化州王家拳)由永昌堡王家拳演变而来,现广泛流传于茂名地区,已有100多年历史。百年来,王家南拳薪火相传,蓬勃发展,已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流派,备受海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与瞩目。2014年,王家南拳被列入了第四批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王家南拳更名为王家拳(化州王家拳)。2021年,王家拳被列入第八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为了充分利用起这个舞台,更为了使王家拳能够传承、发扬光大,我觉得很需要把这些非遗项目向农村、社区来推广。”在和王军杰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沙洲坡村正是他的家乡,这个文武广场是他早在2013年和其他乡贤捐资成的,共有6000多平方,含有一座两层的风雨舞台、两个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长廊,近年又加建了一个小型足球场。而王家拳传承基地,则是近日在原先的风雨舞台基础上修建而成。
“王家拳是我们村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非遗项目,我们传承基地受到我们很多农村小孩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每个星期都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晚来进行训练,希望我们这个武术项目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沙洲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喜鹏向记者介绍,文武广场不仅为沙洲坡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去处。同时,这也是沙洲坡村展示乡村文化、传承武术非遗的重要平台。
关爱留守儿童,护航健康成长
“因为在农村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为了能够让这些学生能够安全健康成长,所以我们把王家拳安排在农村里面推广,目的就是使他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通过武术的锻炼,既解决了父母长期在外的担忧,传统武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助力孩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出一颗坚毅勇敢的心,学会积极地面对以后人生中的各种挑战。”王军杰说,“我一直是这样教育习武的孩子们,武术文化讲究的是培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勇敢无畏、顽强坚毅的意志和品质。”
王军杰自幼习武,少年外出谋生,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成功创业。回乡探亲时,他发现家乡沙洲坡村的留守儿童教育是个问题,思考再三,他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把蒸蒸日上的生意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在家乡林尘墟建了一个沙洲坡武术会馆,免费供留守儿童及热爱武术的青少年学武。时至今日,从王军杰和王家拳馆走出的武术留守儿童已达数千人。
如今,在沙洲坡村再建起王家拳传承基地,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村中老人因年纪较大,无法将留守儿童送至较远的林尘墟上武馆的问题。为了使村中留守儿童能够坚持每周前来参加训练,家长和乡贤都建议他,象征性收取少额费用,也能为基地的日常运营提供一些资金支持。
参加训练的留守儿童和记者分享道:“武术训练虽然辛苦、训练完肌肉酸痛,但是教练教会了我们坚持与毅力,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进步。”陪同孩子参加训练的家长也说:“每周过来学习武术,不仅能让孩子多锻炼身体,还能让孩子防身自卫,磨炼意志,很有意义。”
在采访的尾声,王军杰表达了他对留守儿童的期望。他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在教练们的悉心教导下,继续努力学习武术,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训练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磨砺和文化的传承。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宇彬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