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糖水记忆

■黄海樱

“凉粉,豆腐花!”

街上传来一把熟悉的叫卖声。

我赶紧跑出阳台,看到一抹熟悉的身影——已整一冬天不见的卖糖水的老伯,正骑着搭载两锅糖水的三轮自行车,从家楼下迤迤然而过。

看到这位长得有点像港片黄金配角午马先生的老伯,我恍然惊觉,夏天真的来了,老伯家里的凉草又长好了,又可以吃上他制作的原汁原味的凉粉糖水了。

在酷热难耐的夏日里,吃上一碗清甜解暑的糖水,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化州老城区的糖水档是专门卖那种甜薯糖水的。

每天黄昏过后,夜色低沉下来,在解放路和惠南路一带经营小吃的老街坊,就收拾好家当出街摆糖水。

糖水档就摆在河西幸福路与民主路交界的十字路口旁,以及民主路与陵园路交界的新飞马路口处。几张低矮的简易折叠木桌连在一起,拼成一条长长的桌子,桌子两旁摆上单人座的小木凳。烧煤球的炉灶上放置一个硕大的铁锅,煮着一大锅沸腾的糖水。在煤油灯的映照下,店家端着半碗的甜薯面糊,拿一条不锈钢勺子,把面糊沿着碗边一勺勺刮下锅里。落到沸水里的面儿上下翻滚几下即熟,浮起在整锅糖水的表面,像是铺了一层白白胖胖的蚕宝宝,这就是当年化州老街坊常吃的甜薯糖水了。

当年的糖水档里,除了现做现卖的甜薯糖水,还有绿豆、红豆、莲子、薏米、银耳、西米等糖水配料,这些配料已煮熟沥干水分,单独盛在一个个大碗里,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搭配。可以在甜薯糖水里加一样或几样的配料,也可以不要甜薯面儿,选择纯糖水加配料,变成绿豆糖水、红豆糖水或杂锦糖水。

记得每天下晚自修,在幸福路十字路口的那家糖水档是我从化州二小步行回家的必经之路。每次路过,那飘浮在空气里甜丝丝的味道,混着甜薯特有的香气,让人犹如闯进一个甜蜜的包围圈,垂涎欲滴。

去糖水档吃糖水,对于当年的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项额外的支出。记得我曾经向父亲提要求想吃外面买的糖水。父亲的答案永远都是,“不要吃外面的东西,买包清补凉回来煮好加糖就是。”所以,每天下晚自修经过那家糖水档,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穿越着糖水守军的封锁线,如果意志不够坚定,就会被这美味的糖水给俘虏了。

记忆中,年少的我也曾拿着自己平日攒下的零花钱被这糖水俘虏过几次。依然记得当年吃糖水的情景。我喜欢挑选靠近店家的桌子,让店家在糖水里装半份甜薯面儿,再加半份西米,坐下来慢悠悠地吃。一边吃一边看店家现场制作糖水的主料——甜薯面糊。已去皮洗干净的甜薯仔一个个白白胖胖地装在盆里,店家用刨具把甜薯仔逐个刨丝磨碎,再撒上木薯粉,拌成一大盆面糊。主料完成后,店家用大碗装上半碗甜薯面糊,只见其拿起勺子沿着碗边不停地刮这面糊,手起勺落,一条条面儿在沸腾的糖水里瞬间变成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店家的手势极快,犹如在进行着一场精彩的手工表演。这糖水里的“蚕宝宝”吃起来,绵软香糯,混着未磨碎的甜薯小颗粒,风味独到。

在甜薯糖水的陪伴下,我们渐渐长大,读中学了,学校离家里远了许多,以前可以步行回家的那段悠闲路途,变成了每天骑自行车的紧张往返。不久后,我们家又搬离了老城区。不知不觉间,发现年少时这些熟悉的糖水档竟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影踪。

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现在大街小巷开满了各式的糖水店,卖广式糖水,卖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吃糖水已经不是家庭的额外支出,想吃就吃。只是,寻寻觅觅,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款甜薯面儿糖水。

每当路过糖水店,见到小学生模样的孩子在快乐地吃着糖水时,我总会想起下晚自修回家的路上,囊中羞涩,忍着口水,穿越糖水“封锁线”的情景,想起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凉粉,豆腐花!”

悠长的叫卖声又在街头响起。

“阿伯等一等,买一份凉粉!”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