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冼学证考·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释疑之八

冼夫人文化研究:著名智破战例发生在今江西吉安

时评5.jpg

何火权

《隋书·谯国夫人》记载,“遇侯景反,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台。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使召宝。”对史书中这句话有多种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是侯景叛乱之初,广州刺史萧勃征召各地州郡县官吏组织勤王部队到京城增援,而且认定李迁仕还在高州城,冯宝和冼夫人还在高凉郡城。按照这样的理解便产生诸多疑问,比如高凉郡城和高州州治是否在同一地方?如果李迁仕在州城(今阳江)如何指挥千里之外的军队打仗,怎么派遣杜平虏入赣石与陈霸先的部队对垒?最重要的一点,也正如阳江学者莫介豪所言:“如果李迁仕住在广东阳江,当他得知陈霸先在江西部署了强大的兵力时,谅他不敢往江西逃窜。”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李迁仕已做到刺史这样的地方大员,难道不知道趋利避害?在被冼夫人打败之后,有多条逃跑路线,为什么偏偏要逃窜到江西,让陈霸先的部队把他歼灭,正应了俗语“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

不合常理的东西,这么多疑问的事情,肯定另有隐情,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根问底,找出事情的真相,或者说还原事情的真相。通过之前的种种分析以及李迁仕带兵在外增援的情况,可以明确李迁仕不在州城,而是在从京城建康返程的路上,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的著名战例,不是发生在今高州,也不是发生在今阳江,而是发生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古称庐陵),即《隋书·谯国夫人》所记载的李迁仕当时驻扎的大皋口。按照战例发生地在江西大皋口来解读,诸多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之前的系列文章讲到,李迁仕在侯景叛乱之初,是积极参与救援的地方刺史之一,他带领部队曾跟侯景的叛军浴血奋战,同伴樊文皎战死,可见李迁仕对平乱是积极的。他是在大宝元年带兵退到江西的大皋口之后,才开始依附侯景,此时的背景如何?侯景的叛乱又怎样了?这些事都要简单叙述一下。

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再次引玄武湖水灌台城(宫城),引兵四面猛攻,终于攻下台城。侯景入觐梁武帝及皇太子,并矫诏解散援军,各路援军退还,柳仲礼等出降。此时,侯景占领了建康全城,控制了梁朝军政大权。《梁书·本纪三》载,“(太清三年三月)辛未,援军各退散”,“侯景自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梁武帝因为心中不平,对于侯景的要求不予满足,侯景便断绝梁武帝的各项供应(《梁书·本纪三》载“高祖以所求不供,忧愤寝疾”),当年五月,致使在位47年的梁朝开国皇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于台城。梁武帝去世后,侯景又扶植太子萧纲即位(之前扶植的萧正德已被他杀害),侯景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大丞相之外,又“自加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可以说是总揽朝政,为所欲为了。在各路援军撤退时,李迁仕也应该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离京城返回,去京城增援那是救兵如救火,不到4个月便从岭南的高州州治(今阳江)赶到了京城建康(今南京)。但返回时却慢得多了,推测一方面是在京城逗留,以观察事态的变化,另一方面要筹备粮食物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况且各地参加救援的部队那么多,想筹备相应物资也不易,因而拖延了时间。最重要的是李迁仕见到那么多大臣和地方官都投降了侯景,都封官加爵了,多少也会心动,如曾任联军部队大都督的柳仲礼已经投降。李迁仕有没有与侯景勾结,或者有来往呢?因没有记载,只能是推测,按照后来事情的变化,他在回到江西大皋口时停下来与北上讨伐侯景的陈霸先对抗,李迁仕在梁武帝去世,梁简文帝即位,而侯景又独揽朝政,气焰滔天的形势下,渐渐向侯景靠拢或投诚,都是有可能的。当时,不仅是李迁仕,很多地方官员和梁朝的皇族成员也投靠了侯景。《梁书·本纪三》载:“太清三年七月,甲寅,广州刺史元景仲谋应侯景,西江督护陈霸先起兵攻之,景仲自杀,霸先迎定州刺史萧勃为刺史。”《隋书》中说的“遇侯景反,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台。”萧勃任广州刺史时,已是太清三年(549)七月之后的事了,那时,梁武帝已去世,梁朝皇帝已是简文帝,虽然军政大权都在侯景手上,但名义上梁朝皇帝还是姓萧的做,当时一些大臣和地方官吏,都会认为依附侯景也是拥护正统的梁朝皇帝。此时,陈霸先计划率军北上讨伐侯景,而由陈霸先迎来任广州刺史的萧勃对陈霸先并没有支持,反而派人劝陈霸先“未若且住始兴,遥张声势,保此太山,自求多福。”但陈霸先并未听劝,在“大宝元年正月,高祖(笔者注:指陈霸先)发自始兴,次大庾岭。”(见《陈书·本纪一》)陈霸先到达江西之后,首先打败了依附侯景的蔡路养,屯兵江西的南康。当时高州刺史李迁仕自建康城返回据守在大皋口。冼夫人智破李迁仕的著名战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大皋口在哪里?据《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四十九载,“大皋城,在庐陵县南二十里,《陈书》高祖纪,梁大宝元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遣杜平虏率千人入赣石、鱼梁,高祖命周文育击走之。迁仕奔宁都。《寰宇记》大皋城在泰和县北八十三里,临赣水。县志,今泰和县北二十里抵庐陵县界,又北三十里有大皋渡城,盖以大皋渡名。”根据以上记载,大皋口应在今江西吉安市南,距离泰和县北五十多里的地方。查阅《陈书·本纪一》所载“六月,高祖修崎头古城,徙居焉。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对照上文内容,时间是大宝元年六月。现在搜索大皋口,能查找到的资料也不多。南宋著名诗人,江西吉水县人杨万里,从家乡到广东常平赴任,船行到庐陵县界的大皋渡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皋渡》诗二首,其中一首“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说明这个大皋渡到南宋时仍然是正常使用的。

《隋书·谯国夫人》记载,李迁仕占据大皋口这个战略要地后,便派遣主帅杜平虏率兵入赣石,正面与陈霸先的部队交锋,目的是阻止陈霸先北上。“赣石”在哪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八载,“赣水在府城北,其上源为章、贡二水……自此名赣水,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万安县。其间有九滩,曰白涧滩、天柱滩、小湖滩……俱属赣县。又经九滩,乃至万安,所谓十八滩也。”又说“江在县境者一百八十里,滩之怪石如精铁,突兀廉厉,错峙波面”。也有资料说明,赣江在万安县至赣州段,险滩太多,到处都是怪石,不利于水军大规模行进。这一段水域称为赣石,也称赣江十八滩,上九滩在万安县,下九滩在赣州境内。唐代诗人孟浩然写有一首《下赣石》诗,其中有“赣石三百里,沿回千嶂间”写赣石距离之长,也有“跳沫鱼龙沸,垂藤猿狖攀”写赣石之险。赣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有根据的,《读史方舆纪要》对此有分析,“陈霸先奋自始兴,进军南康,赣石既捷,而霸业以成。”

大皋口、赣石都在今江西境内,史书明确而且很清楚地写明“李迁仕据大皋口”,为什么一直以来那么多的研究者都认为李迁仕是在高州城呢?原因是《隋书·谯国夫人》记载冼夫人与冯宝的对话中,有这样一句“迁仕在州,无能为也”,正是这句话,记录了“迁仕在州”,那不是在高州城又会在什么地方?难道史书也会错吗?真是说对了,史书在抄写流传过程中,是会有错的。《读史方舆纪要》在记述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这个著名战例是这样写的,“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使召高凉太守冯宝,宝妻冼氏策其必反,既而迁仕果反,遣军主杜平虏将兵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使周文育击之。洗氏曰:平虏骁将也,今入赣石,与官军相拒,势未得还。迁仕在栅,无能为也,请往袭之。宝从之。迁仕大败,走保宁都。”并分析“盖是时迁仕与冯宝等皆帅兵援台城,在南康之北,故得以拒霸先也。俗本迁仕在栅,讹栅为州耳。”一个“栅”字,因讹为“州”字,引出了多少疑问,花了多少研究人员的精力也无法破解。“栅”在这里是营寨的意思,顾祖禹博览群书,相信他读过相应的古本,因而敢说“俗本迁仕在栅,讹栅为州耳”这样的话。真是一字之差,一字之别,另有乾坤,另有一番气象,另有一番解释,因为冼夫人的话后面也有一句“得至栅下,贼亦可图”与前面的“迁仕在栅”相照应,显得更有道理。我也是读到顾祖禹这段话之后,才释去心中多年的疑团,才引发了写这一系列释疑文章。如此一来,高州州治、高凉郡治同在高凉县城便毫无疑问。包括民国《茂名县志稿》编撰者对郡治、州治是否在一处的疑问、冼夫人研究专家陈祖辉的疑问,以及茂名、阳江等一众专家学者的疑问都迎刃而解,真是一通百通啊!特别是对李迁仕在今阳江如何远程指挥的问题便不成为问题,因为李迁仕就在大皋口,就近指挥作战。对于冯宝和冼夫人来说,应该是率领高凉郡的兵众与李迁仕一同出征,曾到达京城建康救援,然后一起退还,都在大皋口附近安营扎寨。当然冯宝、冼夫人的营寨与李迁仕的营寨会有一定的距离,但不会太远。推测十多里路,步行也就一两个小时,这样近的距离,才可以出其不意,假扮送礼,让李迁仕没有防备,而偷袭成功。正如《隋书·谯国夫人》中冼夫人与冯宝分析的那样,“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云‘身未敢出,欲遣妇往参’,彼闻之喜,必无防虑。于是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得到栅下,贼亦可图。”后来的结果与冼夫人的分析一样,“夫人击之,大捷”。智破战例,是史书对冼夫人用兵的第一次详细记述,突出了冼夫人知己知彼,智勇双全。冼夫人把李迁仕打得大败而逃,“迁仕便走保宁都”,宁都属赣州,距离南康不远。李迁仕在宁都还有他的支持者,下文会讲到。这就很容易理解李迁仕为什么逃到宁都去,他不是在今广东阳江的高州城千里迢迢逃到陈霸先部署重兵的地方,而是就近从大皋口逃窜到宁都。李迁仕之前派遣到赣石的杜平虏跟冼夫人、陈霸先的部队还有一场恶战。《隋书·谯国夫人》中载“因总兵与长城侯陈霸先会于赣石”,冼夫人从大皋口一路追击李迁仕而与带兵屯于南康,计划北上的陈霸先在赣石相会,是很自然的事,也解释了如果从今阳江追击李迁仕,现代高速公路距离都有800多公里的路程,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南北朝时期,应有1000多公里,这么远的距离,怎么说追就追,说到就到。正因为当时李迁仕、冯宝、冼夫人、陈霸先等都在赣石附近,因而李迁仕才会那么快就逃到江西的宁都。

正所谓“迁仕在栅”,一字之别,释疑解难,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