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筒子楼的前世今生

■梁占庭

“筒子楼”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名词,现在建筑群中已经很少用到了。

前段时间,前去拜访一位老集邮爱好者,当踏入斑驳的露天矿红旗北路的老旧小区,看到不高的楼房,传统的式样,便唤醒了我对筒子楼的记忆,挑挑拣拣,串串联联,点滴碎片又缝合着鲜活了起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北方小县城里,住楼房的都是不普通的。初中那会儿,同学的爷爷是副县长退休,因我们关系要好常去他家写作业,刚开始听说是个县领导便心生怯意,接触久了也就和邻家老人一样,是个慈眉善目的胖大爷。他们住在一幢十二层的筒子楼里,在县城是比较高的建筑,同学家十一楼,我总喜欢在写完作业跑上楼顶,县城大小街道便一览无余,颇有点无厘头的自豪。心想着以后也会有机会住进属于自己的楼房,一棵芽儿就此埋下。

也是在那个时候,一个叫“筒子楼”又名“飞机楼”的建筑,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在不惑之年,进入茂名露天矿这片老旧小区,颇有点时空的转换与现实场景的交织,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一栋六层小楼,老集邮爱好者家住四楼。狭窄的楼梯,竟然二三层楼梯是被铺设瓷砖的,但其他层却没有,地面倒是干净的,折射出时代变换下每个家庭的自主与发展。新与旧的重合,遮不住一丝一毫。

他家进门是一条狭窄的过道,水泥打造的网状隔断,刷了白石灰,形似屏风,挂了一个大大的福字,极具广东特色。约摸十余平米的客厅坐东朝西,被两间卧室外加厨房、厕所环围着。厅中一组简约木质沙发,配着大小适中的茶色玻璃茶几,桌上一盆红展,色泽艳丽,格外夺目。墙上一方通电的山水挂钟,毛主席的头像闪着红光。他见我环视家里陈设,侃侃而谈的脸上露出几分尴尬,“家里简陋,友勿见怪哈!”“采光很好,绿枝茂生,干净整洁,多温馨啊!”一来一往中,在新的环境里寒暄并熟络着。

家里的布局一目了然,估计出于私密性考虑,两间卧室挂了布门帘,一白一粉,一曰仙鹤迎春,一曰花开富贵,寓意极好,这在南方倒是比较少见。聊天得知他儿子工作后常年不在茂,只有他们老两口,房子虽老,但几经商议终不愿意搬离。住了几十年,很有感情,老的街坊邻居也大都在。想来人总是这样,对熟悉的事物,便赋予了无限的情感色彩和寄托。

当天回家的路上,我常想:一套四五十平米的房子,承载了一个家庭几十年,有限的空间,会觉得狭小么?现如今,我们动辄一百多平方的居住条件,却依旧感觉不够宽敞。

答案在几天后与父母的聊天中找到了:罐装液化气变成了天然气管道,不用再为省几块钱跑较远的换气站了;煤炉取暖变成了集中供暖,秋冬之际不会再灰头土脸地捯饬煤球了。现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家具家电更齐全了,衣食住行更方便了,但人心的欲望也更难满足了。

是的,欲壑难填,却为人间常态。知足常乐,方为处世追求。

想当年,每年九十月份的样子,爷爷和妈妈总会提前打听供煤的渠道,是新疆出产的煤还是山西出产的煤?哪个火力更持久?咋样储存更耐用?都在心里有一本经。大学以前,家里还是平房四合院,没有集中供暖,一样是经过了从煤炉子取暖到自装暖气片取暖的历程,直到后来搬了商品楼,在父母的努力中率先落地了少年时心中住楼房的萌芽,格外珍重。

辗转跑入不惑,面向知天命之年,曾经的懵懂少年也已在他乡奋斗,并搬了几次家,那一棵住高楼的芽儿也就在异乡生根,把他乡做了故乡。身居南方,也早已不会在暖气片上烘干新洗的衣袜,家里变频空调依然主导温度和湿度,但总是少了点动手的快乐。

父辈也进入了老年,那些筒子楼也撞进了暮年,有些甚至已经被拆。但记忆里我对筒子楼的留恋却久久难以割舍,那泥水工出品极少脱皮的水泥地板、木匠打造的刷了一层清漆的实木家具、给人心中踏实感十足的土炕、煤炉子炒出的极具烟火味道的家常便饭,还有那逼仄空间里一家的欢声笑语。

筒子楼已进入了历史,成了专有名词,如同我充斥希望的青春,抹平了激情与棱角,留存了坚守与初心。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