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隆
在化州市文化馆实物展馆,一组栩栩如生的“跳花棚”雕塑图映入我的眼帘,眼前仿佛又重现了小时候在每年做“禾了社”时,在村中观看的“跳花棚”舞蹈。
跳花棚俗称“跳傩”,据考证,“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为特征,先有傩舞后有傩戏。经不断的改良及提炼,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古朴浓郁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明朝末年随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民迁居化州时传入,在化州代代传承,一直延续到当下。据考究,跳花棚俗称“跳棚”,流传于广东省化州市官桥镇长尾公、莞塘尾等村,是民间“傩祭”活动中的舞蹈。相传,每当秋收后,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准备傩祭。在举行跳棚傩祭活动前4天,在傩舞老艺人的带领、指导下,先在村中挑选16周岁以上的男子集中教练吟唱和舞蹈。正日子那天,焚香供拜、接神安座后,再开棚门表演傩舞。届时,由村老发出号令,锣鼓齐鸣,表演者戴上用樟木雕成的面具,按“科本”一一上棚表演,边舞蹈边吟唱,吟唱内容多为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驱邪除恶以及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等。
读小学时代,到了暑假,秋收丰收季节结束后,乡亲们便集中到村里的土地庙,统一煮好几大锅猪肉粥,连同三牲水果等,首先拜土地公,祈祷年年丰调雨顺,岁岁丰收,人人平安。此为粤西农村普遍做的“社”——包括春社、秋社。
祈福之后,几个村庄的热心人,便组织十多个中青年,在各个村庄轮流跳祈福舞,道具是斧头、镰刀、锄、竹杆等,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丰收平安的喜悦心情,这个应该是不太规范、不够标准的“跳花棚”舞。
到了读中学时,听说每年秋收过后,化州官桥中火嶂一带村民,在村边田头搭起草棚,跳起原始粗犷的民俗舞“跳花棚”表演。那年暑假,我便相约家乡在石湾这边的同学一起去看“跳花棚”舞。只见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据当地村民说,每到“跳花棚”表演的日子,都会吸引四邻八乡的人扶老携幼前来观看,盛况空前。“秋光好,跳棚舞,庆丰收。”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化州“跳棚舞”进入全盛时期的写照。
后来参加工作了,在电视里看到的“跳花棚”表演,是由化州市文化馆组织策划的,艺术水平比民间原汁原味表演的上了几个档次,但基本表演动作、道具、造型等,一脉相成,真正体现了文化艺术,起源于社会,来源于民间艺术。
跳花棚反映了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当时当地社会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物证,是研究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
2007年,跳花棚被广东省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5月23日,跳花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化州“跳花棚”迎来最高光的时刻。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