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醉美西湖行

郭桃珍

西湖,一个有诱惑力的名字。带着“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的期待,我们走进了醉美西湖。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啊!这就是我熟悉的憧憬的西湖。今天我终于见到了它的芳容。朋友告诉我,西湖也有传说。相传天上的玉龙和金凤手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神奇的是,这颗明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王母娘娘想据为己有,就派天兵天将把明珠抢走。双方争夺时,王母娘娘手一松,明珠不小心掉落人间。这才有了波光粼粼的西湖。

漫步西湖,我想,如果来点小雪,撑一把伞,沿湖边行走,那就妙极了。走着,走着,我发现西湖边上总是景点。是的,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总有一个让人停下脚步,不愿离开的。其实何处无山水?何处无桥?只是少名人罢了。西湖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秀丽的山水,散落着才子的诗句,埋藏着隐士的孤傲。满腹的才华和郁愤,去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西湖虽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但它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渲染,已成为不朽的传奇。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也看不见当年白堤的踪迹,白云悠悠,只空余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晚年居住洛阳的白居易仍对西湖念念不忘。有这般感情的还不止他一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赋予西湖山水以灵性,传承了赞美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把对西湖的偏爱发挥到了极致。

往前走,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在我们面前展开。我独爱苏堤春晓。苏堤乃是杭州人民为纪念苏轼当年修西湖筑长堤的功绩而命名的。长长苏堤,垂垂杨柳,人头攒动,融合在这多情的山水图中。倚栏杆,凭暖风熏人醉,听微风吹轻舟,看骄阳照刘楼。在这里,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你都可以拍出西湖不一样的美。哪怕是你转身回眸一笑,都是一幅画。

走累了,葛姐提议去坐船。船是多样的:有手划船、摇橹船、画舫、上岛游船之类,可根据个人需求来选择。我们同行的人多,又想上岛。于是,在湖滨二公园码头,萧校带领我们坐上了上岛游船。坐这种船的好处是,游客可享受专业讲解,深入了解西湖景观的文化内涵。游船在湖面上缓缓行驶,承载着游人的欢声笑语,穿越历史的长河,驶进美丽的画卷。我望着不远处的豪华画舫入了神,竟联想到了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历史。忽然,旁边的娟妹叫了起来。她指着远处的一个高塔,说那就是雷峰塔。我的目光立即转移锁住了那座古塔。关于雷峰塔的传奇故事有很多,其中白娘子被镇压雷峰塔的传说传得神乎其神。这给西湖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实,现实中的雷峰塔原名叫黄妃塔,是吴越王为了自己心爱的妃子黄氏所建的宝塔。虽说这座塔确实与爱情有关,但并不是人与蛇之间的爱情,而是吴越王与爱妃黄氏的爱情故事。后来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杂文叫《论雷峰塔的倒掉》,这让雷峰塔的名气更大了。倒塌,修缮,重建,坎坷的雷峰塔终于以新貌展现给世人,不知“雷峰夕照”是否真的见佳?

此刻,船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肆意地吹着西湖的清风,望向一个亭台,不觉想起了遗世独立的张岱。是他,给我们留下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佳句。初读不觉真,身临其境方知其言非虚。此刻,再也寻不着孤寂,再也没有历史的遗恨,只有那荡漾的碧波,永不停歇。西湖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目睹了权柄易主,孤山脚下有豪强。可时过境迁,它又记住了谁呢?

最后,我们到达了小瀛洲岛(又叫三潭印月)。作为西湖最大的岛屿,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岛南湖面上的三塔、我心相印亭、亭南的御碑和御碑亭,以及三折曲桥,无一不充满历史文化的底蕴。来到这里,你或许也会感慨:历史文化的芬芳,随着岁月翩跹,只会越来越馥郁,越来越迷人。

“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西湖是看不够的,但因为时间关系,我未能前往雷峰塔,岳王庙等景点,这是有遗憾的。不管如何,下一回定要去看看。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