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释疑之六

高州的设置及其沿革变迁略谈

时评5.jpg

冼夫人文化研究

何火权

谈冼夫人智破高州刺史李迁仕,当然要知道高州什么时候设置,州治又设在什么地方。之前谈高凉县、高凉郡的来历、沿革及变迁等,自然谈到高州,而且也是重点内容之一。因为此“高州”在历史上变迁较多,不仅级别、名称有不同,治地有变化,而且现在茂名市内就有一个“高州市”,因而很容易混淆。要了解“高州”的前世今生,就要知道:高州既有古高州与今高州之分,又要知道古高州有前高州与后高州之别。我们就从南北朝梁置高州说起吧。

汉代实行的是州、郡、县的管理体制,岭南(包括今越南中、北部)仅设一个交州(初设交趾刺史部,东汉后期改为交州)。三国吴设立的高凉郡,早期在岭南还是很有地位的,据《晋书》卷十五记载,“广州,案禹贡扬州之域,秦末赵佗所据之地。及汉武帝,以其地为交趾郡,至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郡立为广州,俄复旧。永安六年(263),复分交州置广州。”南北朝宋时,岭南除原有的交州、广州外,增置了越州,《宋书》卷三十八载“越州刺史,明帝泰始七年(471)立”,至齐不变,但郡、县的数量有所增加。从南朝梁开始,州、郡、县的数量不断增多,高州就是在梁时设置的。《隋书》“志·卷二十六·地理下”载“高凉郡,梁置高州。统县九,户九千九百一十七。”那么,高州是在什么背景下设立的呢?《南史·萧励传》对此有记载,“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励得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励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冏为刺史。”这清楚地说明,高州的设立,是由梁吴平侯广州刺史萧励在平定俚人首领陈文彻的叛乱后,向梁武帝奏请设立的,首任高州刺史由西江督护孙冏担任。那么,设立的时间又是哪年?州治又在哪里?《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五·肇庆府”的“阳江县”条下有载“梁大通中置高州,改县曰高凉”,“大通”是梁武帝年号,自527-529年,共3年,大通中即528年,这一年,便被学界认定为高州设立之始。同卷的“废高凉县”条下有载“南史梁吴平侯励以南江危险,表于高凉郡置高州。隋书地理志,高凉郡梁置高州,治高凉县,盖梁时复改安宁为高凉也。”这段话是引用南史的相关内容,说明是吴平侯萧励奏请梁武帝设立高州,州治在由安宁县改名的高凉县城(今阳江市江城区白沙旧洲村;对高州始置时的州治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也是探讨释疑的重点,后面会作详细分析)。梁代的高州管辖的郡有高凉、杜陵、宋康、永宁、连江、电白、海昌、南巴、齐安、阳春等10郡(见郑显国著《冼夫人全史》)。据乾隆版《高州府志》卷九载,首任高州刺史孙冏,次任高州刺史即李迁仕。我们要探讨被冼夫人智破的高州刺史李迁仕终于登场了。李迁仕何许人?他为什么要依附侯景叛乱?李迁仕是在侯景叛乱之初就加入侯景阵营还是后来才加入?特别是“智破”的地点在什么地方?这是系列释疑文章的重点,要一个疑问一个疑问地来解释。现简要地把高凉县、高凉郡和高州的沿革来历做个小结,以便读者更好地明白古高州与今高州之分,以及古高州的前高州与后高州的不同。

古高州是指自南北朝梁代设置的高州,往前推还包括汉元鼎六年(前111)设置的高凉县、建安二十五年(220)吴孙权置的高凉郡在内,至中华民国成立前(清宣统三年十一月)高州府被撤止。今高州则指1959年3月在茂名县南部因建设南方油城建立茂名市,划出原茂名县南部部分地域,主要包括今茂南区,还有县南部一些地域划入了电白(小良)、吴川(兰石、覃巴、龙首、高栈)和化州(南盛),原茂名县余下部分与信宜县合并设立高州县,1961年4月,信宜县分置,原信宜县管辖的深镇、古丁、马贵等地划入高州县,1993年6月,撤县设市,设立县级的高州市。今高州市是从原茂名县而来,要了解今高州的历史,参考和阅读历代《茂名县志》是最好的途径,本县前辈、先贤的记述、对相关问题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比较有权威和令人信服,本系列文章主要参考民国《茂名县志稿》也是出于此。

古高州又分为前高州与后高州,前高州是指州治在今阳江的高州,包括县治在今阳江的高凉县及郡治在今阳江和恩平的高凉郡,时间从汉元鼎六年(前111)至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凉县的治址有两个,分别是今阳东县的大八古城村和江城区的白沙旧洲村,高凉郡的治址也有两个,分别是今恩平北和江城区的白沙旧洲村,高州(包括隋改设的高凉郡)的治址一个(江城区的白沙旧洲村),这样,前高州(包括高凉县、郡)的治址共三个。梁代,冯宝任高凉郡太守时的郡治在由安宁县改名的高凉县,李迁仕任高州刺史的州治也在高凉县。这样,州、郡、县都在同一个地方。《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在“阳江历史沿革”中载“高州州治、高凉郡治、高凉县治皆在今江城,高州管辖今阳江市、恩平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从梁到陈,高州辖地变化不大,因《梁书》、《陈书》没有地理志,很难确切了解增设那些郡县。不过,《隋书》有记载,如“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陈增设务德县,隋改为良德县。隋灭陈统一全国后,改州为郡,改郡为县,实行郡、县体制。高州在隋大业二年(606)改为高凉郡,民国《茂名县志稿》载:“隋,高凉郡,梁置高州。统县九”,仍治由原高凉郡废改的高凉县,“高凉,郡治。旧置高凉郡,平陈废,大业初复置。”原高州管辖的郡、及郡下设的县,或废或并。如“连江,梁置连江郡,平陈,郡废。又置梁封县,开皇十八年改为义封。梁又置南巴郡,平陈废为南巴县,大业初二县并废入。”(《隋书》“卷二十六·地理下”)这段话讲的是连江县由连江郡废后改为县,同时,又把义封县,及南巴郡废后改为南巴县的两个县并入连江县。在废郡改县和并县的同时,也有增设县,如隋高凉郡辖的9个县,既有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龙这7个原有的郡或县,又有新设的吴川和茂名县。民国《茂名县志稿》分析,“茂名实始于隋,非江左所置”,并认定“然茂名乃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唐武德四年(621),冼夫人的孙子冯盎率领南越各部落归顺唐朝,被朝廷任命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管辖高、罗、春、白、崖、儋、林、振等八州,同年高凉郡改为高州,陈置的务德县隋改为良德县属永熙郡,唐武德五年(622)归属高州,同年,高州州治高凉县改为西平县。《大清一统志》载“武德四年复曰高州兼置总管府。五年改高凉曰西平。”贞观八年(634)置潘州,潘州领茂名、潘水、南巴三县,州治茂名。贞观二十年(646),高州总管冯盎病逝,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总管府被撤,在原高州地分西平、齐安、杜陵置恩州;同年,高州州治迁到良德县,辖良德、电白、保宁三县。至此,原高州一分为三,分别是恩州、高州、潘州。

学者把高州州治从西平(今阳江)迁到良德(今高州东岸)之后的高州称为古高州之后高州。《新唐书·地理志》载“高州高凉郡,下。武德六年(注:有的志书写四年)分广州之电白、连江置。本治高凉,贞观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历十一年徙治电白。土贡:银、蚺蛇胆。户万二千四百。县三:电白,下。良德,下。本隶泷州,武德中来属。保宁。下。本连江,开元五年曰保安,至德二载更名。”《新唐书》这段话,讲清了良德原属泷州,在武德五年来属高州。关于后高州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比较多,现根据正史和相关地方志等资料记载,主要参考陈祖辉《冼夫人问题考见》的“郡县沿革”相关内容,把后高州作简要概述。唐代,高州先是迁来良德,开元元年(713)再迁保宁(本连江改保安再更名保宁,今电白区马踏镇绿岳村),《元和郡县图志》载:“开元元年,又移置于保宁县”。州治在保宁的高州,曾短暂跟全国其他州一样,废州改郡,从天宝元年(742)到乾元元年(758),复立为高凉郡,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称高凉郡,之后又废郡复州。大历十一年(776),高州州治自保宁迁到电白县(今长城旧城)。宋开宝五年(972),州县又一大调整,废潘州入高州,废保宁、良德二县入电白县,废南巴、潘水二县入茂名县。宋熙宁四年(1071),窦州废,信宜划属高州。元代州改为路,仍治电白县,高州路领电白、茂名、信宜三县不变。明朝,路改为府,高州府领州一县五,分别是化州、茂名、电白、信宜、吴川、石城,府治仍在电白县。明成化三年(1467),电白县治迁到神电卫(今电城),高州府治同时迁治于茂名县(今高州城)。茂名县和电白县的管辖区域有变化和调整,电白县北部领地六个乡(即今良德至云潭一带),划属茂名县;茂名县东南部属地(原南巴县,即今电白麻岗、霞洞至沙院一带)则划属电白县。清沿明制,直到中华民国建立,高州府撤销。后高州的州、路、府治四次变迁,存年共1262年。《冼夫人问题考见》对此总结道:“高凉,自县为郡、为州、为路、为府,治址七易,中心两移。至此结束历史使命。存世时间二千零二十二年”,可谓归纳得简练准确。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邓义深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