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信宜窦州古城历经1300多年的古城

光绪版《信宜县志》中对于信宜的记载。

《信宜县志》中对于起凤书院的记载。

宏伟壮观的文明门坐落在镇隆镇八坊村。

镇隆古城吸引大量游客。

不少游客趁着双休日前往游览文明门、古书院群等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古城,里面的一砖一瓦都留存了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走进窦州古城,你可以感受古城曾经的繁华与沧桑,让人们在行走中领略到古城的独特魅力。

窦州古城位于信宜市镇隆镇的镇区中心位置,包括锦江画廊镇隆段。窦州古城坐落于八坊村,早在光绪版《信宜县志》中记载,信宜县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古称“窦州”。是粤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古村落之一,现窦州古城已成为茂名旅游景区。

镇隆镇是信宜市的南大门,古称“窦州”,在1993年版的《广东省信宜县志》中也有记载,“信宜县建于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原名“信义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为信宜县。”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1952年,信宜县城始由镇隆迁往东镇,1986年正式建制镇隆镇。历代以来,镇隆镇都是粤西地区有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信宜历代州县并治之地。窦州古城悠久的历史,缔造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极大地促进了粤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体现了历代崇文重教的儒家思想和优良传统,因此造就了学祠文化,也正是由于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该地仍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

文明门

文明门,又称“红楼”,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原是信宜古城南门。据道光《信宜县志》载,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修建城垣,建成东、西、南、北城门楼四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前正南,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命名为“文明门”。1947年再次改建。

建筑仿宫殿楼台式,分两层,底层为瓮城,中开拱门,门高4.73米,宽4.4米,深10.55米。建筑体宽24米、深14米、高30多米。大屋顶,高台基,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屋檐下有莲花托斗拱,飞檐翘角,衬以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反映了岭南古建筑特有的艺术风格。1998年,文明门被列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洪国王府

大洪国王府,又称学宫,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历代有多次修葺,前有贤关、圣域坊门、棂星门、泮池,中有大成门、名宦祠、乡圣祠、大成殿、东西廊,后有崇圣祠、尊经祠、明伦堂,整体庄严雄伟,具有建筑艺术价值。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陈金江率农民义军攻占信宜县城,号称南兴王,建立大洪国,以学宫为王府,领导农民义军进行反清斗争,是广东省近代农民起义斗争的重要遗址之一。

现存有大成殿、东西廊、大成门、棂星门、贤关和圣域坊门,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书院群

历代以来,镇隆古城均是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各地学子云集,名人辈出,极大促进了粤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古书院群以学宫为中心,分布四周,错落有致,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公祠有13个。

起凤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为生童治学之所,并设有廊庑号舍,作考试取士之地,又称“考棚”。

藜照书院,据《信宜县志》载,藜照书院即刘家祠。为纪念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燃藜杖照明夜读而得名。书院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二进格局。

近年来,信宜窦州古城景区以乡村资源为依托,在这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美不胜收。如今,窦州古城以其独特的特色,成为了市民和游客喜欢的旅游打卡地。


策划:吴小英 周华君

统筹:柯丽云 周振锋

文字:李茜

摄影:岑稳 李茜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