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楷
又到了钱排大芥菜上市的时节。写多了钱排三华李,总想多写点钱排大芥菜。这些年,总觉得在文字方面“亏欠”了钱排大芥菜。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信宜钱排人,我自小就熟悉了大芥菜。但过去钱排的大芥菜不叫大芥菜,叫“大青菜”“大扇青”。不管名字如何变换,但始终保留着反映它最基本的外形特征的那个字——大。
钱排大芥菜确实大,长得壮旺的能长到接近一米高,一个普通的三五人的家庭,其一梗(扇)的分量就足够一顿饭的蔬菜量。
钱排大芥菜种植历史悠久,与钱排的地理环境、气候有关。钱排地处山区,地势高峻,每年冬天总有那么一些冷得让人瑟瑟发抖的日子。而大芥菜不但具有耐寒的特性,而且天越冷就越好吃,所谓“霜打的芥菜分外甜”“霜冻的芥菜赛腊肉”。在过去农家追求自供自足的年代,钱排家家户户都会就近办个小菜园,或利用房前屋后空闲的边角地,种上几垄大芥菜。过去本地姑娘找婆家,很多还会看看对象家是否有菜园,是否种有大芥菜,这看似小题大作实则是以小见大——如果这户人家连青菜都没种上几棵,说明这一家子的人懒得很。
利用土灶产生的柴草灰和鸡屎牛粪等农家自产肥料,大芥菜打理起来就生长得十分壮旺,供应自家餐桌完全不成问题。如果菜种多了吃不完,还可以把它晒成菜干,或制作“擦菜”(用瓦坛子挤压后密封腌制的酸菜)。这样,便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自家种植的大芥菜,吃出“自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吃得安全、放心。
大芥菜深受本地农家青睐,还有一些很实在的原因,一是它长于寒冷的冬季,生产全过程几乎没有病虫害,不用打农药;二是它的形状长得“落落大方”,便于入厨清洗;三是它的食法多样、烹饪简单,可以直接切碎油盐炒食,可以煮芥菜粥,可以叶梗分开利用菜梗炒肉或搭配其他食材烹饪。“菜梗炒腐竹”“擦菜煲竹笋”,就是钱排本地两道很有名的与大芥菜相关的特色菜。
近些年,钱排大芥菜的扬名与三华李有关。在“农旅一体”理念的作用下,钱排三华李产业与旅游产业并驾齐驱,两相互促,越做越强大,钱排也由过去平平无奇的山区小镇变成名气日盛的“三华李第一镇”和旅游风情小镇,一年四季入境游客络绎不绝。而风味出众、价格平民的大芥菜,自然而然就成了游客的“抢手货”,并逐年名声外扬。
这两年,钱排三华李和钱排大芥菜,都成了信宜市“信字号”名优农产品品列中的“显眼包”。在品控溯源销售体系的监护作用下,钱排大芥菜的名声越来越好,销售市场越来越广,产品从乡村走向了城市,从本地农家餐桌走进了城市的宾馆酒家,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利用三华李冬季落叶和剪枝期,在果树下套种大芥菜,成为钱排农民的又一增收渠道。
记得几年前在钱排举办的“李花节”活动中,一位相熟的媒体朋友曾提醒我,“钱排三华李功成名就了,今后还得多写写钱排大芥菜,这是钱排的另一物宝,相信同样能给钱排带来财富。”
加强对外宣传推介,确实是助力政府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的一种有效手段。或许是担心“喧宾夺主”,近几年我写钱排大芥菜的文字相对比三华李少一些。但不管如何,只要文字能产生经济价值、造福地方和百姓,我这区区“小文虫”便不会吝惜腹中那点本来少得可怜的笔墨……
其实说到钱排大芥菜,我更赞赏的是钱排本地的那种“芥菜精神”。我自认为的“芥菜精神”,说得浅显一点就是“梅花精神”,即它的甜、它的香,它所有的美好,均来自它经历过的“苦寒”。越遭遇冰霜,大芥菜就越甜越好吃越“受宠”。这何尝又不是钱排发展建设的真实写照呢?
钱排的“芥菜精神”既体现在民间,也体现在镇村干部队伍中。过去作为“淘金之乡”的钱排镇,地方百姓为掘得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背井离乡,走南闯北,流血流汗,走过难走的路,吃尽难吃的苦,硬是用坚韧和拼搏创造了“有黄金的地方就有钱排人、有钱排人的地方就有黄金”的创业奇迹!这些年发展特色农产业,这种靠天、靠地、靠勤苦吃饭的行业,所赚的每一分钱说是“血汗钱”也并不为过。
因“李”而富,因“李”而名,因“李”而利,钱排这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令人刮目,其“绿富美”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有着一群任劳任怨奉献为民的镇村干部。殚精竭虑抓产业发展、竭尽全力推进批量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征地拆迁做细群众思想工作等等,很多工作比较于地区兄弟乡镇,都是“额外”的。而干部“额外”所吃的苦,换来的便是民富镇强,是政通人和,是地方建设的日新月异,是地方发展的欣欣向荣!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