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赶海

■李伟立

赶海,本地话“趁海”,能潇洒地在海滩走一回,海边居民,不少人对此情有独钟。

每当退潮,赶海者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整个海滩,鹭影与人影共舞,笑声与歌声齐飞,甚是一番喧闹。

趁海,目标不一而足,有摸蟹的、有缉虾的、有刨蚌的、有罟鱼的、挖沙虫的、捉“沙猛”(译音)的、拾单螺的、摸毛蚶的……

赶海者心态人各有异:为生计而为有之,为兴趣而为有之,为玩耍而为有之,因而,海滩上,别有一番情趣。

吾想起儿时,为玩耍而去赶海,跟住大人,一到海滩,立刻放飞自我,在浅水奔跳雀跃,追鱼赶虾,不亦乐乎。

记得有一次在沙滩上捉“沙猛”,那是一个速度与技巧的活儿。

“沙猛”是在海边沙地生活的一种蟹。此蟹全身透明,个头不大,鳌足一大一小,跑起来速度极快,有沙滩“短跑冠军”之称。“沙猛”蛋白质丰富,营养价值高,海边人一般用其煲粥,粥汤甜美,令人回味无穷。

“沙猛”粥吃之好味,“沙猛”蟹捉之不易。此蟹藏居在沙滩洞穴,有时爬出穴外觅食。捉它,要用“捞基”(译音)。“捞基”是一种在水中捞鱼的简单工具,是用网线织成一个网袋,穿扣在圆形粗元线上,形成一个罗网,插在一根竹竿上。竹竿作为手柄,可在水中捞鱼虾蟹,可在沙滩捞“沙猛”,可在地上网鸡鸭鹅,是常用的生活工具。

“沙猛”非常精灵警觉,一旦发现有人接近它,即快速逃回洞穴。捉“沙猛”人要用“捞基”快速冲上前去捞它,如速度不及,让它逃回洞穴,就要挖开洞穴捉它。洞穴是有三四十公分深的,而且“狡兔三窟”,“沙猛”也有三二个洞穴相连,因此挖的速度要快,否则它逃到其它洞穴,找起来就困难了。一般用沙铲或沙锹挖洞较快较深,而用手去挖,速度慢多了。

有经验的捉“沙猛”人,认识“沙猛”洞穴,“沙猛”不出洞穴照样能捉。“沙猛”出没的洞口泥土形状是不同的,认准了洞穴,就可来个“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这次捉“沙猛”,大人主力,我们小孩拿桶拿铲配合,经过两个小时战斗,收获颇丰,捉得“沙猛”3斤多,回去煮了一锅“沙猛”粥,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更有一种海鲜——沙虫,别具风味,吃惯海鲜的人都知道,不论是蒜蓉蒸沙虫,还是沙虫汤、沙虫粥,都令人吃了返寻味。沙虫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味道胜过海参、鱼翅。听说它富含多肽成分,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很高。还含有12种微量元素以及虫草素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病毒,抗疲劳,防癌,调节免疫,延缓衰老作用的营养成分。

沙虫可鲜食外,还可晒干备食。鲜沙虫与沙虫干一样,功效是滋阴降火、清肺补虚、补肾壮阳、健脾去燥。沙虫干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

然沙虫好吃,挖虫却不易。博贺湾沙虫味质一流,供不应求。现电白好多酒店饭馆的沙虫都是来自北海或养殖的,味质逊于博贺沙虫。

挖沙虫,十分讲究技术。沙虫外不露面,深藏于滩涂泥土中。挖虫人要认准虫穴,迅速果断,一锹插下,就要把它挖出来。如稍迟延,沙虫即能土遁,捉不到它了。

记得读中学时,一次劳动课,曾随村中挖惯沙虫的同学去挖沙虫。在同学的示教下,也能找到沙虫的洞口,但挖沙虫的经验还是欠缺,1个多小时下来,只挖了十零条,而同学却挖了斤多。

我赶海最有劳动成果的是:拾单螺、摸毛蚶,因这不是技术活。只要运气好,找好水域,就有收获。拾单螺是在浅水或无水的滩涂,而摸毛蚶,是要有一定水深的海区,多半是在齐胸的水下摸的。用脚在水下探到毛蚶,要潜下水底,把毛蚶摸上来。那时,滩涂保护好,赶海者时有好收获。现在,毛蚶、单螺等浅海生物可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稀奇了。这可能与滩涂污染或过度开发直接有关。

人已暮年,赶海只有回忆。忆少年时,如梦如幻:回望今夕,落日西山,残阳如血。然赶海事,年年如此,日日不虚。赶海者,音尘不绝,生生不息。

有海赶,就有赶海人,生活才有烟火气,才有海之韵。渔港生活的我,天风海气未曾离弃。海浪、椰风、帆影、涛声、沙滩、林带,将永远是我生活篇章中的一页,赶海则是其中的插图,不会磨灭。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