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风,从浮山岭吹过

■行知

我生于鸿蒙,乃女娲补天遗石。五色石炼好了,苍天也补好了,我与其他石头却成了遗弃。一阵乱风刮来,我们随风飘扬,散落于南越蛮荒之地,遂成浮山岭群。虽没有五岳的险峭高耸,没有昆仑的巍峨峻拔,却也俯视苍茫、数峰独傲。

我只是一块遗落于世间的顽石,从此远离仙界、贬落尘俗。我孤独地站着,和我的一众兄弟,既亲密相拥,也遥相呼应。千百年来,每天,我看着日出日落,云起云散;每月,我重复着月盈月缺,花开花落;每年,我伴随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看遍了世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看惯了历史洪流中的兴衰荣辱、起落浮沉。

我见证着南越社会的变迁。从原始人猿产生,弃树投野,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刀耕火种,狩渔农桑,部落聚居,慢慢地走向文明。但总因偏处蛮荒,远离礼乐,其进化的脚步极其缓慢。至秦始皇扫平六国,经略岭南,通灵渠,越五岭,这僻远的边陲之地方加入到中原的文明教化中。从此,岭南文化纳入到华夏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少个夜晚,我仰望苍穹,那些熠熠闪光的星辰也曾是我的伙伴,如今他们位列仙班,而我湮灭凡尘。我想我是孤独的——夜凉风起,冷风刮在我宽厚的脊背上,隐隐有一丝颤抖!我如一匹受伤的孤狼,静静地舐抚着伤口,只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发出苍凉的嗥叫,与风声融为一体。

记不起是哪一年,持久的兵荒马乱、旱涝饥荒肆虐着这片土地,以致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人们在这片土地上颠沛转徙,流离失所。我冷眼看着这一切,如同上天对我的遗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本是一场苦难之旅。

也记不起是哪一天,山巅迎来了一位白衣老道。他慈眉善目,飘然出尘,每日清晨对着朝阳打坐念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心为和”,“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听他背诵经文多了,倒也领会了一些“无为、虚静、守拙”的精义。

精擅药理的他时常到民间施药布医,治病救人,又平易近人,不肯收穷人的看病钱,倒也深得大众爱戴。又一年,瘟疫流行正凶,真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看着老道忧心如焚,为制成治病的灵药,爬山涉水,深入不毛,遍尝百草,舍身试药,以丹灶炼丹,用石船研药,终于炼成了“大还丹”“小还丹”“九转金丹”等神效丹药,救活了众多百姓,扑灭了瘟疫。

慢慢地,苦难过去,笑容重新出现在那些朴实的人们脸上。他们重新安定下来,繁衍生息,每个傍晚,炊烟四起,风带来烟火的气息,我透过农舍的窗户,看到了人间的温暖。

那叫潘茂名的老道依然在山上修行,百姓已尊称他为潘仙。某个夏夜,微风柔柔地吹拂着,他念着“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三天曾纪录,四海尽知名”……念着念着,忽然说,“痴儿,你懂了吗?”我感受着他怜爱而深沉的目光,像和风一样氤氲着我的灵台,渐澄澈清明,那深藏于心窍的戾气与不平逐渐消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老道吸收着天地灵气,道行越来越高,终于在某个黄昏,驾鹤飞升了。人们目睹了这一幕,都跪伏于地,顶礼膜拜。其时,万道祥光笼罩我身,我也尽享荣光。

我接受了潘仙飞升前交给我的任务,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呼出心底浊气的我变得神清气爽。我使山野葱葱茏茏,物产丰饶;使溪涧绿水长流,滋养万物;使百草丰茂旺盛,化消瘴疠。我隔断南下的寒流,挡住肆虐的暴风,施云布雨,会风和雷,使人们五谷丰登,安居乐业。

……

历史的风从未止歇,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当“三讲教育”的思想在荔乡果城生根发芽,人们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我知道,我践行了潘仙的嘱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而今,致富的人们重新妆饰了我。他们在我的兄弟群山上装启了风力发电。每当风起,风车便转个不停。我乐意源源不断地将风的力量转化为电能,输送给这日新月异的人间。我用宽广的胸怀接纳着众多朝山者,我感受到他们的钟爱与亲近,与他们同欢笑共喜乐,向他们无私地展现我绝美的容颜,如日出、日落、云海、云瀑……连山顶一棵小小的杂树居然也成了“网红树”。

今日,纪念潘仙的超世寺依然香火鼎盛。无数的善男信女不远百里的赶来,他们虔诚地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愈发知道我的好处,“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山腰的风依然回荡,仿佛透着千年的繁华与厚重。它习习地吹着,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脊背,仿佛奏唱着未来的华章!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