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蔡湛
走进电白绿景苑小区,只见道路平整、停车有序,艺术墙面令人眼前一亮,居民或在小公园休闲或用健身器材锻炼。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这里新增绿地800多平方米、道路黑底化8500平方米、加固围墙1000多平方米、描绘艺术墙面900多平方米、更换安全护栏及楼道扶手、粉刷楼道立面、建设停车位500多个,使这个昔日“脏乱差”的老旧小区颜值与动能双双提升,为居民带来满满幸福感。目前,类似这样的老旧小区改造,电白区正在加紧施工的有31个。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报道的电白绿景苑小区变化,是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既折射了在城市建设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又为拓展城区提质发展内涵、提升城市宜居指数,探索了务实路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个个老旧小区的悄然嬗变,在我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变化中或许并不耀眼,但对居民带来了宜居便利和人文关怀,让城建惠民的理念走进了人心。关注民生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一座城市宜居的标志,不仅是灯火璀璨的高楼大厦,而且是背街小巷里居民的直接感受。对现有主城区的优化提升,既需要拆除重建的全面改造,也要有以修缮现有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品质、改善居住体验的“微改造”。尤其对一些不具备大规模拆建条件的街区,不伤筋动骨、不改变原有街巷肌理的“微改造”,或许是实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面貌更新的务实选择之一。就以在城区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石化小区改造为例,作为具有几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其不仅是大批油城创业者的聚居地,更是茂名开发历史和城市文明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茂名石化几经论证,广泛征询居民意见,对这些小区实施“微改造”,从改善道路、下水道、增建小公园等基础设施入手,让一个个老旧小区经过综合整治,成为环境宜人、管理有序、生活便利、邻里和睦的温馨家园,连一些老住户有搬迁机会也不愿离开。由此可见,老旧小区改造,既是让居民直接收益的民生工程,关系着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道重要课题,与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对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既能在不大拆大建条件下改善生活环境,又能使城市文化与历史印记得以保留,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无论对丰富城市形态、建设生态文明,还是对传承茂名特色文化、延续城市文脉,都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回应着居民的期待,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体现着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市委市政府把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2023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0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对老旧小区进行整治改造得民心顺民意,要在充分听取居民呼声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根据居民的意愿精心规划,是老旧小区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老旧小区改造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要颜值又要价值,应当以惠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为标准。信宜市在对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师村进行的改造中,把着力点放在地下管网的整治与修复上,并对小区内的雨棚、围墙、楼梯等进行升级改造,让住户更有安全感。电白区忠良街一座小区在改造中针对大量外来车辆涌进大院乱停乱放的安全隐患,重新规划车位,安装监控系统,建立物管制度,使小区管理文明有序。因此,老旧小区不管采取什么改造方案,关键在于摸清痛点,对症下药,从居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做起,破解影响居民安居宜居的难点堵点。同时,因地制宜用好老旧小区资源,对老旧小区改造也不可或缺。老旧小区的一个特点是容积率低、老树大树多。笔者在参观河东片区一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时看到,这里利用闲置的旧房建起文化室、阅览室;根据空地较多的特点,建起门球场和健身场所;围绕小区里生长了数十年的几棵大榕树,建起小区花园。人们在小区里休憩、健身、娱乐,展现一幅舒心宜居的美好景象。可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微改造”,从细微处着力营造和谐人居环境,花钱不多,居民受益不少,应当抓住城区提质发展机遇有序推进,让更多人不搬迁也能实现安居梦,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幸福升级。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