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盛 梁家豪
一、化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化州市形成了以化橘红、罗非鱼、特色水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独特的地理条件及其适宜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化州农业的多样性和发展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
一是规模优势。化州地处罗江、鉴江、陵江三江汇聚之地,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面积较广阔,水资源丰富,更具有独特的“硒”“锗”和礞石资源。优势的土地资源成就独特的农业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根底上,初步形成了化橘红产业为主、罗非鱼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截止2023年5月,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11.62万亩,年产鲜果6万吨,干果1.2万吨,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499家,全产业链产值72亿元;化州于2021年成功创建化州市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罗非鱼养殖面积达到9.7万亩,优质罗非鱼产量达到9.97万吨,年加工罗非鱼切片达7万吨,罗非鱼“一条鱼”深加工年产值规模达到20.7亿元;2022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79万亩,产量达84万亩,水果电商销售额逐年提升。
二是技术优势。开展覆盖生产、储存、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等涉及全产业链的化橘红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陆续制定化橘红、罗非鱼、特色水果等生产种养、加工仓储、分拣流程等标准,目前化橘红产业在2023年12月通过了《化橘红烘干加工技术规程》《化橘红干果技术规范》两项标准,加上之前的育种、种植、信息溯源等标准文本,已经初步形成了化橘红产业的全标准体系。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大学教授、农技专家进行现场培训等方式进行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将一项项技术和标准传递到了千家万户。
三是品牌优势。成立化州市“富硒富锗·长寿橘乡”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并为首批55个富硒富锗产业基地授牌,迅速形成“富硒富锗·长寿橘乡”品牌效应,吸引国内众多企业来化考察。目前,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涵盖化橘红、沉香、罗非鱼、特色水果如荔枝、龙眼、番石榴、黄皮、蜜柚等主要农产品。2013年,“化州橘红”被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化州橘红”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2022年“化州橘红”区域公共品牌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妃子笑荔枝、龙眼、香蕉、番石榴、蜜柚、柑橙、红杨桃、黄皮、红宝石青柚等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产业大力发展,“富硒富锗·长寿之乡”的健康水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化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
当前,“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实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审视,化州特色农产品供应与需求还不匹配,有的优而不多,有的多却不优,优质不优价;产业链仍不完整,标准推广覆盖程度不高,产业信息互通体系不完善,产业集群综合影响力不大;产业保障要素不完善,高素质劳动力不足,标准推广困难,品牌建设未完成等。当前,要推动产业振兴、补强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促进化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化州市制定《化州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这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并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们可从标准、经营、品牌、人才四大方面入手促进化州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标准化水平。面向高端和特定市场,扩大高端水果、化橘红产品生产规模,打造精品水果和化橘红产品订单直供基地。出台政策鼓励扶持高标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实施农产品分级收购行动,高质量对应高价格,以市场收购价格倒逼生产端生产标准的打造;鼓励水产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罗非鱼预制菜品,抢占以罗非鱼为主的水产品预制菜标准制定高地,以特色菜品占领国内市场。
(二)创新现代经营方式。补强产业联盟或产业协会,深化成员合作程度,整合建设种养技术推广交流、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开展产业发展交流座谈会;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通过订单、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加入特色农业产业链各环节。
(三)打响农产品品牌。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指导等各方面支持,着力打响“新安番石榴”“中垌红杨桃”等公用品牌,争创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新安水果文化旅游节和化橘红赏花节为参考,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化州特色农产品公益宣传推介活动。
(四)推进农业人才振兴。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每年毕业的本市或茂名市户籍的高素质大学生、研究生和各类专家人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造宜居环境和舒适工作氛围,提升农村工作吸引力;建立农业智库或人才联盟,将相关人才、企事业单位、政府等资源整合起来,探讨解决特色农业发展难题的办法;支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企业家、专家、技术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培养本地农业人才,提升农民素质,鼓励农民继续深造学习专业知识。
(作者单位:化州市委党校)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