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岭南沉香灸探微

■廖君

“林中幽径沉香生,九叶乌烟雾蔓延。”

当焚香雅趣邂逅古老的中医传统技艺,一扇历史大门缓缓敞开。“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这是当年韩愈先生在《昌黎先生集》生动地描绘大炷艾灼的场景。岭南沉香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走进沉香灸疗的世界,遇见更多岭南古典美学。

1973年9月,三湘大地秋高气爽。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这是记载灸法最早医学典籍。东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记录灸法七条,对灸法的应用和禁忌症有所发挥。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109条针灸医方,灸方就占94条之多。在“西潘东葛”的岭南同一时期,相传高凉潘茂名在抗瘟疫急救为民中,推行针灸疗法,采用艾灸、沉香灸等。

在对抗新冠病毒康复时期,世人应用了岭南的化橘红、沉香、沉香灸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沉香的香气可以净化空气,杀死一些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海南省卫健委在新冠预防中提到沉香疗法,沉香独特香味有抑菌,清新空气,提神等作用,可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岭南沉香灸发轫于古老的香灸。灸疗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功能。“莫遣净名知我笑,休将火艾灸浮云。”由唐代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走来,我们探访古老的中医灸疗。香灸是古老艾灸法的延伸,属温灸范畴,性温和。香灸是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加入中草药配伍而成。岭南沉香灸来源古老的高凉沉香文化,可追溯至东晋葛洪古老的灸方、潘茂名中医养生文化。

岭南沉香灸主要取材粤西沉香(高凉沉香)。电白沉香是高凉沉香佼佼者,历史古远。东汉番禺学者杨孚《异物志》,论述岭南人用天人合一之法使沉香树结香程序和香之功用。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对岭南沉香有记述。东晋潘茂名在其创制的万用丹药中加入沉香。南朝冼夫人要求将士携带的“战地香囊”就是以高凉沉香为成分的金疮药。《茂名县志》《电白县志》记载,隋唐期间电白境内已有沉香,距今1500多年。《隋唐嘉话》记录李世民和冼夫人之孙冯盎关于沉香的对话。北宋丁谓《天香传》记载:“雷、化、高、窦亦中国出香之地,比海南者,优劣不侔甚矣。”从中指出高凉地区的化州、高州、信宜等地有沉香。由汉代博山炉到明清宫廷香炉,说明沉香焚烧产生香气可除邪扶正。综述可见,高凉沉香为发展岭南沉香灸提供了充实的基础与条件。

岭南沉香灸与潘茂名中医养生文化密切相关。“若谓世谛流通,燋盘重添艾灸。”岭南沉香灸首先启蒙潘茂名“治未病”学说。1700年前潘茂名外出学成归来后,在高凉地区重视传统医学应用,治病求本,未病先防。当时气候湿热,潘茂名治病强调修炼内心,创制方药具有预防、保健及治疗效果。沉香灸疗中医技艺,首先是保健为主,防患于未然,与潘茂名“治未病”学说一脉相承。

岭南沉香灸继承并发展了潘茂名康养学说。根据茂名市委宣传部编著《茂名文化》,潘茂名康养核心强调三者和谐统一:自然界、人体、心灵思想。包括,一是贵在自然延年。二是清心寡欲少私。三是无为静养为正。沉香灸疗首先焚烧沉香,沉香等中草药燃烧产生芳香气味及烟,通过呼吸系统作用于机体,可以通经活络,醒脑安神,袅袅芳香营造一种无为、安静、空灵的场景氛围,减少人的贪婪欲望,引导清心入静。沉香火力持久,穿通力强,传导力长远,可以有效驱除体内的寒气,治疗疾病,促进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养身益气。

2020年秋冬,对岭南沉香灸中医技艺颇有研究的蔡锦媚女士在古籍探寻沉香治疗养生秘方。组成团队,以电白沉香山为基地,翻阅各种相关医学典籍。化用潘茂名中医药研究会的“中草药外丹方”。吸纳岭南中医梁氏传承流派梁剑波的医术,学习其暖艾疗法、梁氏针灸,以“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的情怀,弘扬“好心茂名”精神要义,挖掘发展粤西南药特效,打造粤西特色品牌的“沉香灸”。其沉香灸疗法是通过多系统、多途径综合作用发挥效应,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均参与灸疗对机体的调节过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预防保健及治疗疾病等调节作用。

又是秋冬暖灸时。电白观珠镇潘砊深处,洞窟回环,沉香山依然葱茏。

在茂名沉香山基地岭南沉香灸疗中心,古朴的屏风,传统的中国书画,沉香原木灸盒,满室芳香。在袅袅的梵音中,疗养师一袭素衣,虔诚地开始专业操作。灸龛盒已经燃旺,沉香小灸条刚好六个。来客和衣而卧,闭目养神,开始享受一种岭南中医养生技艺。静躺在香床,灸龛盒款款移放膝盖,温暖的毯子开始包围灸盒,沉香灸烟能往下弥漫,与来客的膝盖皮肤亲密接触。微热,中温,一切恰到好处,迎合了国学的中庸与中医的天人合一。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