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辉
第一次对茶留下深刻印象,是2005年去云南旅游,导游对纳西族男子的介绍。导游说,纳西族男子不用干活,每天只享受“琴棋书画烟酒茶”,把“茶”与“琴棋书画”相提并论,我才知道品茶是文人雅士的雅趣。刚好云南又是“茶叶之乡”,所到之处都是茶园,茶庄,导游也推介,听得我心神向往,也买了几种茶叶回来品。只不过,那时年少轻狂,心野好动,很难静下心来品茶,茶之妙处也浅尝辄止。直到现在,我才渐渐品出茶的妙处。
茶,“茗”也。茶,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古人爱茶,有诗为证:“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又曰:“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郑板桥又曰:“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独自品茶之时,乘兴读书、吟诗、弹琴、作画,颇为清爽,也营造了一种闲适高雅静谧的意境。品茗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共同的审美情趣。
茶,有红茶、绿茶、白茶……吾独爱青茶中的铁观音。每次泡茶之前,我都习惯先闻闻它,有兰花的清香,顿时心旷神怡;泡好茶后,观其色,见它在茶杯中逐渐变软变绿,舒展开如树上的一弯新叶;茶色碧绿,古诗云“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再慢慢品,细细尝,清香甘甜,回味无穷,五脏六腑,酣畅淋漓。
品茶,太急不行,急则烫嘴;太慢不行,慢则太凉,已无茶味。关键在于不急不慢,不骄不躁,这就是茶文化,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于高处不骄,于低处不躁”,沉稳淡定,以平常心,平静心前行,收获无限春光。
品茶,可独品,独品有独品之趣。亦可共品,三五好友或同行,于雨后,“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共饮一室,酸甜苦辣,嬉笑怒骂,一杯又一杯,一壶又一壶,碰碰杯,干一个。消化了情绪,畅谈了人生,交流了信息,增进了友谊,谈成了生意。茶后,心情平静,心灵充实;茶友指点一二,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分手之时,已是收获满满,轻装前行。这也是饮茶的妙处,久而久之,亦形成了茶文化。
品茶,发展到现在,更是盛行。因为医学发现,品茶还可减肥瘦身,可降三高,可防治早老性痴呆,可抗压力、抗焦虑……在全世界都很盛行,被称为“东方咖啡”。
品茶,人们也不断地推陈出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如颇受年轻人喜爱的“红茶拿铁”,就是红茶和牛奶的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琴棋书画烟酒茶”中,茶更受欢迎,因为“烟酒”伤身,“琴棋书画”又太雅,曲高和寡,能懂能品的人少。只有茶,雅俗共赏,不分阶层,不论文化,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普遍欢迎。所到之处,无论是酒店,还是私人住宅或是专门的茶馆……都可见人们在品茶。
正因为茶有这些有形之作用和这些无形之文化,于是全民喝茶,买茶,赠茶,一些投机客看到商机,开始炒茶。
尤其是普洱茶,在“炒茶人”的运作下,它逐渐变成了“期货”“股票”之类的产品。从一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天价”,甚至于出现了“一饼茶叶可买一辆宝马”的言论,其结果,最大利益获得者是炒茶者,不少买茶者被割了韭菜。如此炒茶之风盛行,也使茶这个高雅、古朴的代名词,变得有点庸俗、市侩。
愿大家都摒弃功利、浮躁之心,让茗回归本真,愿品茗之人品的不仅仅是茗,更是真正的茗文化。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