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之山岚翠浮,鉴江之水珠玉流。”
长坡,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处高州东北部,古属合浦郡高凉县、高凉郡的属地。现属茂名市高州辖镇,是冼夫人文化发源地之一。
长坡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高州水库(玉湖)坐落境内,省道素水公路纵贯全境。是高州市北部地区交通、经济、文化、科技、商贸中心,茂名市四大县域副中心之一。全镇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名胜古迹。境内高州水库风光旖旎、水天一色,是粤西知名旅游胜地。长坡旧城遗址,是粤西古老城池遗址。还有始建隋代的旧城冼太庙,神秘的马鞍坳摩崖石刻,粤西典型祠堂良艺冼公祠等。
长坡旧城:郡县州路千年韵
“古郡沐新天景仰三朝砥柱,高凉元胜地讴歌百越融和。”
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的牌楼背面的对联,气象万千,蕴涵丰富历史人文信息,昭示这座古城的久远。
旧城村
这是电白郡、县治所和高州、高州路、高州府治所的遗址,俗称“长坡旧城”“高州古城”。距今约1490年,是粤西地区古老的城池遗址。
《高州府志》记载:南朝梁大通二年(528),置电白郡,郡治在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隋代开皇九年(589),废郡,置电白县,其郡、县治均在旧城。唐代贞观二十三年(649),高州治从高凉移治良德。唐代大历十一年(776),高州治移治电白,旧城从县、郡治升为州治。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为高州路,治所在旧城。元代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治由旧城迁茂名县(今高州城),元代至正十五年(1355)还治旧城。明代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为高州府,治旧城。之后高州府治从旧城迁治茂名县(今高州城)。明代成化四年(1468),电白县治从旧城迁神电卫(今电城镇),旧城降为堡,又称电白堡。从此,旧城遗址结束它为历代郡、县、州、路、府治的历史,成为茂名县辖一个乡。
长坡镇距离高州城区20多公里,由省道S280转入旧城村大道,只见古城笔直的村道和“旧城”牌楼,正门对联庄严夺目:“旧址流芳彰郡圣,城池鉴古厉乡贤。”拐过巍峨的“西城门”古城楼,就进入长坡旧城了。
电白郡、县治及高州、高州路、高州府治遗址,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城始建于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废于明代成化四年(1468)。古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靠宝山,东望三官山,南临石骨河,中为广阔的平原盆地,周边有环山围绕,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重要。
长坡旧城原分内城和外城,呈“回”字形,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外城边长400多米,内城边长200多米。内外两城之间,有防城壕沟环绕,沟宽30米至100多米。在城墙中间,东、南、西、北各开城门一个,城墙用黄泥逐层筑制,土层厚度5.5米。在夯土层外边,用青砖叠筑加固。内城墙厚度为25米,外城墙厚度为28米。在城墙四角及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上方,分别建筑卫楼,成为较有规模和设施完善的古城。
历代对旧城遗址都进行修葺加固,明清特别重视,《高州府志》有记载。旧城占据岭南特殊的地理位置,经过历代巩固修葺,从一个行政古城变成军事要地。
由于战争破坏和岁月侵蚀,目前仅遗留两段古城墙,为明清建筑。一段外墙,一段内墙。在宝山下,隔着田垄,两相守望,穿越千年。
长坡旧城现已被农舍村落包围,错落有致。
远山如黛,田野青翠。古城墙下,水塘潋滟,蕉林葱绿,篁竹依依。偶有村庄的孩童,窜上城头相逐嬉戏。旧城人家,鸡犬相闻,炊烟袅袅。
旧城历经千年沧桑,文物积淀深厚。城内村民生活居住地遍布,至今无法全面考古勘探。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旧城文物遗存丰富,具有巨大价值。现存古建筑包括旧城冼太庙、冯宝公祠、千年莲花古井、古窖群等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主要有:独特的碳化稻米(陈仓米)、砖瓦、瓦当、陶器、瓷器、建筑石构件等。砖瓦包括城墙砖和生活建房用砖,有素面和刻字(符号)以及个别异型花砖等,尚有板瓦、筒瓦、各式瓦当等;陶器包括陶罐、陶坛、碗碟等。瓷器以唐代青釉瓷和宋代青白釉瓷(影青)居多;器型有碗、罐、碟、炉、三足器等;建筑构件包括两件不同风格的莲瓣纹柱础、一件石雕兽面门砧。
旧城冼太庙右侧是冯宝公祠,附近有旧城小学,据说原为仕林学馆。
穿越千年。古老的城池,已散落掩藏在村落之中。
古城古村落,如同默默的城砖,诉说千年历史。
旧城冼太庙:对话隋唐遗风
走进旧城村,不难发现这座冼太庙。
看似普通的庙宇,蕴含的历史与意义却不同寻常。据现高州冼太庙碑记,此庙相传始建于隋代。
高凉片石屹嵯峨,绣斧奇功字不磨。
一代桓文属巾帼,千年魂魄护山河。
请缨后有秦良玉,立柱前无马伏波。
此是当时开府地,至今谁复唱夷歌。
这是清代诗人李文泰探访旧城冼太庙后,有感而作的《冼夫人庙》。字里行间,尽诉高凉地区千年的风云。
旧城冼太庙,在长坡镇旧城村核心位置。旧城村相传为冼夫人丈夫冯宝的后裔定居的村落,俗称冯家村。冼夫人逝世后,当地官员及冯家子孙们在冯家村建庙奉祀。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高州知府欧阳烈在旧址重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1984年以来再次全面维修。
走进旧城冼太庙,对话千年隋唐的遗风。
旧城村冼太庙
庙宇门前,驻站着两尊威武的青色狮子。“威镇边疆,流芳百世;恩施岭表,纲目三书。”苍劲圆润的楷书门联,宣示冼夫人一生的英伟传奇与显赫功勋。
主体建筑共分为三进,面阔18.8米,进深36.35米,分前、中、正三殿,各殿之间有天井相隔。典型的粤西庙宇建筑风格,硬山顶,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正殿保留完整的明代风格,灰塑脊饰双龙戏珠图案,还有各种花草、鸟兽、人物等。其中“双龙戏珠”灰塑脊饰,属珍贵文物建筑。
正间供奉冼夫人坐雕像。庙宇保存着清代同治年间设置的《修复旧城冼庙神像引》石碑,碑高160厘米、宽60厘米。再次重修时,恢复了隋代朝廷封赠的“谯国夫人”匾、清代同治时期朝廷封赠的“慈佑”匾,分别悬挂于正殿及中殿。庙内悬挂俚人首领使用的古代铜鼓,玻璃保护柜内保存有俚人独木双面皮鼓,还有古青铜大钟。
民国以前每年春秋二祭,高州府衙派遣官员前往旧城冼太庙主持祭祀。高州府治在明代初迁往茂名县城,旧城冼太庙的祭祀规格仍与高州府治冼庙相同。
旧城冼太庙,正迎来香火鼎盛的和谐盛世。
冯宝公祠:共相厮守越千年
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在古高凉大地上演一桩旷世的婚礼。
岭南著名俚人部落首领冼夫人,嫁给来自北燕皇帝后裔的高凉郡守冯宝,开创汉俚联姻的先河。这是高凉古郡重大的历史事件,积极推动中原文明在粤西传播。
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濡以沫,冯冼联姻是岭南佳话。
冯冼联姻后,冯宝作为一郡的行政长官,除了继续治理高凉郡外,还抽空给俚人办理词讼,教民耕织,传播汉人先进的生产技术,用铁器农具代替落后的刀耕火种,帮助人民兴修水利,用牛耕田。在高凉地区开办士林学馆,吸收俚人子弟入学读书。冯宝还亲自开坛讲学,向俚人传授汉人的先进文化,如今民间流传着“冯公指令读书诗”词句,他不愧是民族融和的典范。
在1400多年前,高凉地区生产力落后,俚人都很迷信,生病求神占卜,信神不信医。冯宝经常派出军医到群众中宣传防病治病的道理,帮助群众治病,将常见病简单的治疗方法传授给人们,当地人把冯宝当作救命恩人,称为“冯公宝”。
长坡旧城村
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冯宝出身于汉族官吏之家,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冯宝逝世,终年五十一岁。在隋代开皇十年(590),因冼夫人及孙冯盎助隋平定岭南有功,拜冯盎为高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冯冼夫妻的人生,是戎马倥偬的一生。
冯宝逝世后,冯氏家族即为其立祠奉祀,称冯宝公祠。四十多年后,即公元602年冼夫人逝世,冼氏后人在旧城冯宝公祠左侧为其建立冼太庙。
“高凉世胄,谯国家风。”冯宝公祠门联古朴生辉。
冯宝公祠,在旧城冼太庙右侧,与冼太庙相通,构成统一的建筑群体。前殿大门上方门额上雕“冯宝公祠”四字,也是高凉冯氏宗亲会办公地点。冯宝公祠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与冼太庙并列。祠堂为三进建筑,各进之间有天井相隔。前殿红墙包裹,绿瓦镶檐,墙檐上彩绘有多幅壁画,主要题材有玉龙吐水、鸳鸯戏荷、八仙过海、国色天香等。在正殿明间及次间,排列冯氏家族祖先牌位,分14级,第一级放着高凉太守冯宝及谯国夫人的牌位,第二级以下摆放的是冯仆、冯融等历世冯氏祖先的牌位。冯宝公祠的墙上、柱上,贴上各地冯氏后人撰写的楹联,寄怀念先祖勉励后人之情。
旧城村现有5000多人,90%以上姓冯,他们敬奉冯宝为先祖,冯宝公祠是祭祀冯宝和冼夫人的地方。冯宝公祠,成为冯氏族人聚集议事的场所。每年春秋二祭,各地冯氏家族都派代表回去祭祀。
冯宝公祠,旧城冼太庙,一右,一左。
两幢古建筑静静安于古城一隅。正如当年汉俚联姻佳话,穿越千年,两相厮守,生生不息。
旧城村:冼夫人信俗的光芒
“牲菌鸡卜,铜鼓壶芦笙。”
苏东坡的《冼庙》是歌咏冼夫人最早的文学作品,初现冼夫人信俗的光芒。
冼夫人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立德为核心,以冼太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故事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
这种信俗由祭祀仪式、日常生活习俗和传说故事三大系列组成。包括:初一、十五拜冼太,小孩子契冼太,夫妻吵架求冼太,感情迷茫问冼太,含冤遇难求冼太,诞辰祭冼太,升官发财谢冼太,生儿子以“冼太嬷”的“太”字取名;冼夫人传说“施仙法筑旧城”“冼太与大谢王比武”“驱鬼烧窑”“赐雨降火”“邱俊与冼夫人庙”等;姑太更衣会;冼太探外家;冼太诞辰;年例期冼太出游;冼太嬷回娘家;冼太嬷探四邻。除电城镇山兜丁村、霞洞镇大村之外,长坡镇雷垌村、旧城村定期上演冼夫人信俗。冼夫人信俗,2014年11月11日收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坡雷垌村出土文物宝剑
作为粤西具有影响力的保护神,冼夫人精神是信俗核心,主要分布于粤西地区,流传至海南省,辐射到东南亚地区。冼夫人诞生和成长在古高凉地区(今广东茂名一带),历经梁、陈、隋三朝,是岭南地区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隋代仁寿二年(602)冼夫人逝世后,人们基于对她的敬仰和崇拜修庙建祠,以供奉冼夫人,表演祭祀乐曲和舞蹈。每年都有“冼夫人诞”“冼太会”等祭祀活动。《隋书》有关谯国夫人传记、明代嘉靖年间庙宇的碑刻,都记载拜祭冼夫人的盛况。
“姑太更衣会”“冼太探外家”,长坡定期上演的冼夫人信俗。农历十一月十三,雷垌村人抬着“三牲”供品和新衣裙,前往良德冼太庙。午夜,香工为冼夫人神像沐浴,更换新衣。农历十一月十四,用神轿抬着冼夫人神像,回雷垌冼太庙“探外家”。农历十一月二十一,雷垌村人送“姑太”回家。1958年修建高州水库,良德古城被淹没,雷垌村便与旧城村共同举办祭祀活动,由八天改为两天。
“冼太诞辰和年例期冼太出游”,是岭南古村落旧城村的习俗,在农历十一月二十四冼太诞辰和年例祭祀冼夫人。冼太诞祭祀仪式包括神像更衣、庙祝献祭、诵祝文、鸣炮叩礼。冼太诞后,旧城冼太庙举办牛会,相传源自冼夫人犒劳三军的习俗。
年例祭祀,每年元宵节前后在长坡镇旧城村举行。摆醮,古老的敬神仪式。在旧村冼太庙广场,一百多张桌子依次排列,红烛,熟鸡供品,三茶五酒,顶礼膜拜,虔诚而隆重。起年例:旧城村冯氏人造纸船,采香符,扎火把,做彩灯,备祭品,有条不紊,充分准备。正年例:在良辰吉时,由道士开道,彩旗队在前,高州八音锣鼓队铿锵前行,在巡游队伍中有冼夫人神轿。村民在醮位设立香案,摆好供品。神轿到,行敬拜仪。年例尾:游神队伍回到旧城冼太庙,请冼夫人神像归座。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旧城村作为冼夫人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当代传承发展中,不断绽放着冼夫人信俗的光芒。
雷垌村:冼氏遗迹与摩崖石刻
雷垌村,古称俚垌,粤西古村落。
地处高州市长坡镇西北部,距离旧城村约10公里。四周群山簇拥,山清水秀,蕉林、竹林、荔枝、龙眼漫山遍野。这里保留着冼氏古建筑群、神秘的地下岩洞、马鞍坳摩崖石刻、古驿道,令人神往。
走进雷垌村,村民热情地向来客介绍历史遗迹和文物。在雷垌村委会办公楼后,散落着许多古旧农舍。仲芳冼公祠掩藏其中。“雷山作祖钟灵脉,洞水朝宗汇远源”。一对字迹漫漶的门联,述说村庄的邈远和历史。雷垌冼氏仲芳祠,现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五路四进,硬山顶,锅耳墙,岭南建筑风格。据说雷垌冼氏后人遍及粤西、海南、台湾等地。
雷垌良艺冼公祠,在附近的良艺村,属于雷垌村委会。冼公祠原名冼氏祖祠,为冼氏磊山、秩山、寿山纪念先祖的坛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建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光绪年间重修。现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坡雷垌村马鞍坳摩崖石刻
良艺冼公祠坐西北向东南,总面阔23.7米,总进深32.5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原为五间三进两侧廊布局,现存两座。建筑主体均为青砖木结构,抬梁和穿斗混合梁架,硬山顶,覆以阴阳铺砌的灰瓦,中轴为人字山墙,陶塑垂直翘起做凤尾伸展状,两厢为马头墙,前部顶端加塑夔龙纹,正脊两端也有夔龙纹装饰。山墙两边、正脊基座下、墀头等处有灰雕装饰,多见花卉、祥云图案和福禄,融粤中、粤西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冼公祠风火山墙配以灰塑装饰,独具岭南高州一带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风火墙高低错落有致,雕花简朴素雅,配吉祥瑞兽,成为祠堂最具特色的地方。瑰丽古朴的风火山墙,与村道侧的千年榕树“姑太榕”,竞相辉映。
从雷垌村委会办公楼出发,沿崎岖的山路,经过剧烈塘、良德水库,一路荒芜和旷寂。巨大的顽石,茂密的丛林,一条古老小径曲折迂回。
马鞍坳,在连绵群山中呈U形状,这是粤西地区险要的古驿道,传说当年冼夫人在此跑马得名。马鞍坳摩崖石刻,现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山崖石壁和荒芜的丛林中,在当年通往古良德道路边,潜藏着古老的高凉人文信息。雷垌古俚人刻石,当地人叫“凿字石”,有金文和甲骨文,上面刻有四方形、点状、格状、北斗星状等图形符号十多种。
经中国古文字专家叶柏来先生考证,这些文字分属于不同的时代,年代跨度从秦汉至南朝,字体相似于汉字中的金文、篆体、楷体。上千年前古人路过此地信手拈来,在石壁刻字凿画,一代代积累,成就旷世的石碑。图形石刻距文字石刻约60米,椭圆形,直径约2米,上面刻有四方形、点状、格状、北斗星状等图形符号十多种。其中被古文字学家解读的有“六卜雷王作反”“夫人天下”“官正王上”等文字。“六卜雷王作反”几个字,揭示着在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斗争。专家考证,从“六卜越雷王作反”的刻石文字,可能与附近发现的“南方长城”遗址有关。后来因良德交通闭塞被废弃,仅有的刻石几乎被湮没。目前,残存的石刻由于沙土淤积,大半部分内容埋藏在山泥下,有待加强维护和保管。
文/廖君
图/丘立贺 黄信涛
编辑:车杰蓉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