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栋
(接上期)
(二)圣母冼夫人在陈亡之时又一次维护了岭南的稳定
陈后主陈叔宝重用施文庆、沈客卿等人掌管军国大权,施、沈等人只求自己荣华富贵,不顾国家安危存亡,网罗亲党,排斥异己,上下其手,狼狈为奸,卖官鬻爵,贪污腐败,以致朝廷动荡,政刑苛刻,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由于国力每况愈下,陈朝危机四伏,摇摇欲坠。隋文帝杨坚大行节俭之风,用人唯贤,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在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举大军灭了陈朝。
隋军临江时,“使持节、光胜将军、总督衡、广、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王勇在岭南奉诏入援建康,途中闻知建康沦陷的消息,即退据岭南。随之王勇起军斩杀广州刺史陈方庆、西衡州刺史陈伯信。丰州刺史郑万顷不肯服从王勇,据辖地抗击,于是岭南大乱。
(1)陈叔宝对冼夫人的不信任,促使岭南孳生不稳定因素。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陈霸先任冼夫人九岁儿子冯仆为阳春郡太守后,武、文、宣三代再不派官员任高州刺史,高州实由冼夫人自治(见《中册后记•为何冯宝一死岭南就大乱》)。可是到陈叔宝继位,已是戴智烈任高州刺史之职(《陈书•南康愍王昙朗》:“祯明三年,隋师济江,东衡州刺史王勇遣高州刺史戴智烈将五百骑迎方庆”)。陈叔宝削弱冼夫人政治权威,忠正之士痛心疾首,不知所措。而图谋不轨之徒则暗自盘算,蠢蠢欲动。
(2)陈叔宝让王勇取代广州刺史陈方庆军事指挥权,加速引发岭南大乱。陈方庆是南康愍王陈昙朗次子,即陈霸先胞弟忠壮王陈休先之孙,所谓帝家子弟。陈方庆“少清警,涉猎书传”,成年后,甚“有干略”。陈天嘉(公元560-565年)中,封临汝县侯。不久又授为给事中、太子洗马,兼宗正卿等职。陈太建九年(公元577年),为轻车将军、假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秩满,又为散骑常侍,兼宗正卿。陈至德二年(公元584年),进号智武将军、武州刺史。起初,广州刺史马靖因在岭南多年,大得人心,士马强盛,陈叔宝怀疑他有不轨之心,于是授陈方庆为仁威将军、广州刺史,取代马靖。马靖死后,陈方庆进号宣毅将军。陈方庆治政有方,甚得民众拥戴。陈至德四年(公元586年),又进号云麾将军。王勇本为超武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隋军临江时,陈叔宝诏授王勇使持节、光胜将军、总督衡、广、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命其入援建康。王勇率军刚出大庾岭,便接到京城沦陷消息,于是退回岭南,命其弟王邓暠率领五千军马屯扎大庾岭上。王勇又派遣高州刺史戴智烈迎接广州刺史陈方庆,表示让陈方庆“承制总督征讨诸军事”。事实上王勇让陈方庆“承制总督征讨诸军事”是假,“欲假以为名,而自执兵要”才是真。陈方庆主政广州,“甚得民和”,且又是宗室连枝。勤王抗隋,为何朝廷用王勇而不用陈方庆?又,隋军南下,已宣布隋文帝命令,平定岭南后,留下王勇及丰州刺史郑万顷,而且承诺其前陈所授官职不变。又,王勇之前明明率领军马北上勤王抗隋去了,怎么又折回岭南,现在才请陈方庆“承制总督征讨诸军事”?疑团重重,陈方庆当然不肯听从。王勇以“使持节、光胜将军、总督衡、广、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的身份先后斩杀帝家子弟陈方庆、陈伯信,更是疑云覆盖岭南。王勇杀陈方庆、陈伯信,是否象当年陈方庆杀马靖?王勇是否也是“奉诏讨贼”?岭南百姓不禁要问,王勇接连杀害朝廷命官、帝家子弟,到底用心何在?是欲自立称王,还是早已通隋?这样一来,岭南怎能不乱?
(3)王勇既想自立又想附隋的无耻行径,是造成陈亡后岭南大乱的罪魁祸首。王勇知建康沦陷,即引军退回岭南,命其胞弟王邓暠扎守大庾岭,成进可攻退可守之势。这时很难判断王勇是想抗隋或是想归隋。到隋文帝敕令公之于众:“若岭南平定,留(王)勇与丰州刺史郑万顷且依旧职(《陈书•南康愍王昙朗》)。”估不论此言是否隋人耍弄间敌之计,首先其欺骗性及诱惑力都是罔容低估的。这时王勇肯定多了一个打算,想到了留后路,萌生归隋念头。但王勇又有了自立“南粤王”念头。王勇先派遣高州刺史戴智烈率领五百骑迎(陈)方庆,又令其将王仲宣、曾孝武迎西衡州刺史衡阳王(陈)伯信为主(见《陈书•南康愍王昙朗》),无非就是凭借陈方庆、陈伯信帝家子弟名望,号召岭南服从王勇,最终达到自立为王的目的。王勇此行作,实质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翻版。当然王勇意欲割据岭南称王的阴谋骗不了陈方庆、陈伯信。如果王勇接到朝廷勤王抗隋诏命,一开始便请陈方庆、陈伯信加入勤王大军的话,陈方庆、陈伯信可能就相信了,而且责任在身,义不容辞。就算王勇孤军北进,亦当万里摧锋,赴死勤王。何未见隋军影子,便退回岭南?何退回岭南才请陈方庆、陈伯信“承制总督征讨诸军事”?陈方庆率军抗击王勇,陈伯信无力抗击,只能逃跑,最终两人都被王勇杀害。这里应加一句说明,后来王仲宣之乱,其实与王勇图谋自立南粤王一脉相承。
明万历《高州府志•卷六•忠勋》论曰:“冼氏(冼夫人)生长蛮夷之乡,驱驰戎马之际,而著忠贞之节,垂竹帛之勋。当陈隋之时,而无冼氏也者,高凉非中国。有高凉而无冼氏也者,则魋结跣足之俗,未必解辫发而袭冠裳也。”《高州府志》编纂者论说冼夫人的功勋,不论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来说,基本上都是准确的。说到陈隋之时,如果没有冼夫人的话,高凉境土将从华夏版图分离出去,是不是危言耸听呢?
陈太建元年(公元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叛反,先把冼夫人的儿子、阳春郡守冯仆拘禁在广州,意图胁迫冼夫人随他叛反。冼夫人知道后,毅然地说,我忠贞报国,至今已经两代,我不能因爱惜儿子而辜负国家。冼夫人当即调动军队抗击欧阳纥叛军,随之率领百越酋长迎接朝廷平叛大军进入岭南。内外夹攻之下,欧阳纥叛军终于土崩瓦解。冯仆因母亲的功绩,被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调为石龙太守。朝廷另诏册“(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赉绣幰油络驷马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并麾幢旌节,其卤簿一如刺史之仪(《隋书•谯国夫人》)”。
《隋书•谯国夫人》记载冼夫人在生时册封三次:平定欧阳纥,陈册封“石龙太夫人”;冼夫人归隋,隋册封“宋康郡夫人”;隋为冼夫人开置谯国夫人幕府,册封“谯国夫人”。陈册封冼夫人为石龙太夫人时,其待遇已和州刺史一样级别。而且冼夫人为中郎将,这时起已经配发兵符,拥有军事指挥权了(《隋书•谯国夫人》:“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入至广州,岭南悉定。”)。
如果说陈宣帝在位时,陈朝正处于鼎盛时期,欧阳纥叛乱,虽然来势凶猛,也绝不是塌天之灾。有冼夫人在岭南里应,有章昭达在岭北外合,欧阳纥最终败亡自然不在话下。
但发生在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的王勇之乱就更加形势险恶了。王勇拥有“总督衡、广、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大权,所谓生杀与夺,随心所欲。且陈亡之际,整个岭南人心惶惶,不知去从,正是藩镇之臣割据岭南,自立为王的绝好时机。所以,只要王勇振臂一挥,号召力绝非欧阳纥叛乱之时所能企及。
国乱或国亡之时,最易出现军阀割据局面,历朝历代概莫能外。秦末天下大乱,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乘机吞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粤国,自称南粤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南粤国疆域包括秦朝岭南三郡,东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岭,西达广西西部,南濒南海。从赵佗称王起,南粤国共传五代王九十三年。小小一个郡尉便可乘乱在岭南据险称雄,延续五代九十三年之久。如果不是唐蒙之前出使南越,在番禺吃了蜀地美食枸酱,知道蜀地枸酱是沿牂柯水运来番禺,从而知道牂柯水可通郁水,直达番禺城下;如果南粤国不出现内乱,如果……汉武帝再英明神武,恐怕也得在征讨南粤国漫漫长路中多摸索一段时日也未可知。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灭南粤国,在百越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隶交趾刺史部。日南郡下辖朱吾县、比景县、卢容县、西卷县、象林县。西卷县为郡治。东汉末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象林县功曹之子区连乘机杀了县令,自立为林邑国王(《晋书•四夷列传•南蛮》:“林邑国本汉时象林县,则马援铸柱之处也,去南海三千里。后汉末,县功曹姓区,有子曰连,杀令自立为王,子孙相承。其后王无嗣,外孙范熊代立。熊死,子逸立。”)。
陈亡之际,“岭南未有所附”,王勇已先后斩杀陈氏宗室陈方庆、陈伯信等人,意欲自立为南粤王。试问在岭南,除了冼夫人,还有谁能与这个有着“总督衡、广、交、桂、武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头衔的王勇抗衡?
当此岭南大乱之时,是冼夫人“爱国爱民,团结统一”精神感召了岭南人民,从而把冼夫人推到女性至高无上的称号巅峰──圣母。是冼夫人无与伦比的群众基础及政治上、军事上的威力,有效抑制了王勇意图割据称王、独立岭南的气焰,维护了岭南的安定,使岭南百姓得以免除战祸之苦。
圣母冼夫人在岭南无与伦比的群众基础及政治上、军事上的威力,同样也使隋人闻风丧胆。隋将韦洸领军平岭南,自南康大破陈将徐璒后,即在大庾岭下扎军,再不敢进入岭南。韦洸怕谁?便是怕冼夫人。最后指望陈叔宝这个俘虏皇帝给冼夫人去书,告诉冼夫人陈国已经灭亡,让她归隋。至此韦洸才能进入岭南。
说完圣母冼夫人在陈亡之时反对分裂,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统一这一题目,有些同志可能会问,陈隋之时,岭南先后出现欧阳纥、王勇等图谋割据自立的事实,那么当此之时,冼夫人有没有自立的念头呢?我们知道,封建社会对编史一事是极其严谨的,特制定其不可逾越的人物入传条框。岭南封疆大吏在“正史”里能独立成传的事实不多,而冼夫人却能独立成传,入了《隋书》,还要入《北史》。何况冼夫人是个妇女,更何况冼夫人是个南越俚僚“化外”之妇女。那个感动中国老百姓近一千八百年之久的诸葛亮,算是完人了吧?可是在“正史”《三国志》里,陈寿还帮他查找些不足出来。所谓“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描写成军事天才,智慧之神,但这《三国演义》只是文艺作品而已,是不足为信的。史家陈寿批评诸葛亮行军作战,非其所长。这样批评,可能会令大家大为失望。但这是历史,事实就是这样。
而我们在《隋书》、《北史》里竖看横看冼夫人的传记,愣找不出冼夫人一丝儿的瑕疵,且通篇都是充满歌颂之言。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正史及一切野史、稗史、地方志都没有冼夫人图谋自立岭南的记载。
那么,有没有人曾经劝过冼夫人自立呢?
我们先看看《旧唐书•冯盎传》:“或有说(冯)盎曰:‘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盎曰:‘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又看看《新唐书•冯盎传》:“(冯盎)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奔还岭表。或说盎曰:‘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盎曰:‘吾居越五世矣,牧伯惟我一姓,子女玉帛吾有也,人生富贵,如我希矣。常恐忝先业,尚自王哉?’”
《旧唐书•冯盎传》、《新唐书•冯盎传》记载基本相同,都说隋末天下大乱,有人劝冼夫人孙子冯盎乘机自立为南粤王,而冯盎不答应。冯盎说自己在岭南拥有军政大权,“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便是怕在祖母冼夫人脸上抹黑呀!
我们又看看《隋书•谯国夫人》所载:“(独孤)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冼夫人),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看了这段话,我们对冯盎为何不肯自立为南粤王应该明了。再问冼夫人当初有没有自立念头,或者有没有人劝冼夫人自立,似乎没有多少意义了。
冼夫人逝世后,隋文帝谥为“诚敬夫人”。打这以后,南汉封为“清福夫人”,宋封为“显应夫人”、“柔惠夫人”,明封为“高凉郡夫人”,清封为“慈佑夫人”。到现代更是了不得,周恩来同志赞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岭南一带,一千几百年来,纪念冼夫人的庙宇数以千百计。在冼夫人故里广东电白山兜丁村,至今尚存一座始修隋代的冼夫人庙,因庙名为“娘娘庙”,致令个别冼夫人文化研究者困惑不解。这其实有什么难解呢?冼夫人在生时被岭南百姓尊为“圣母”,当然就是“圣母娘娘”了。
娘娘庙里尚存数通清代碑铭,记载清嘉庆年间电白知县特克星阿为“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重立碑及当地百姓重修娘娘庙的故事。娘娘庙里有一副楹联曰:隋朝女将功无二,谯国夫人敕有三。便是说冼夫人的功勋无人可比,在生时已有三次敕封。(完)
(作者单位:电白区文联)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