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伟栋
(一)冼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生时被万民百姓奉为“圣母”的女性
《隋书•谯国夫人》载:“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关于“圣母”的称号,在国外,最著名的莫过“圣母玛利亚”。在我国称为圣母的就更多了。如“圣母姜嫄”,姜姓,今陕西省武功县人,系炎帝后人有邰氏女儿、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踩着神人足迹生下后稷,后稷教人耕种,成了农神,姜嫄因被后世尊为圣母。今武功县武功镇南门外有姜嫄圣母墓,圣母祠正殿悬有“母仪邰城”巨匾。《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载:“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史记•周本纪》记载尤详:“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列女传》、《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论衡•吉验篇》也有圣母姜嫄的记载,故事演绎大抵与《史记》相类。
又如西岳华山莲花峰有一座圣母娘娘庙,主人便是二郎神杨戬妹“三圣公主”,又称“华岳三娘娘”、“华岳圣母”等。关于三圣公主与书生刘彦昌的爱情故事,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现在还流行的剧目《宝莲灯》,成了三圣公主与书生刘彦昌爱情故事的范本。有趣的是,《宝莲灯》里三圣公主与二郎神是兄妹关系,而《西游记》里却说三圣公主是二郎神的母亲(《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广异记•华岳神女》载:“近代有士人应举之京,途次关西,宿于逆旅,舍小房中。俄有贵人奴仆数人,云:‘公主来宿。’以幕围店及他店四五所……公主于户前澡浴,令索房内,婢云:‘不宜有人。’既而见某,群婢大骂。公主令呼出,熟视之曰:‘此书生颇开人意,不宜挫辱,第令入房。’浴毕召之,言甚会意。使侍婢洗濯,舒以丽服,乃施绛帐,铺锦茵,及他寝玩之具,极世奢侈,为礼之好。明日,相与还京……如是七岁,生二子一女……其后(某)亦更别婚,而往来不绝……某后复适公主家,……公主寻出门下,大相责让,云:‘君素贫士,我相抬举,今为贵人。此亦于君不薄,何故使妇家书符相间,以我不能为杀君也。’某视其身,方知有符,求谢甚至。公主云:‘吾亦谅君此情,然符命已行,势不得住。’悉呼儿女,令与父诀,某涕泣哽咽。公主命左右促装,即日出城。某问其居,兼求名氏,公主云:‘我华岳第三女也。’言毕诀去,出门不见。”《广异记》是唐代戴孚所撰,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记载三圣公主与书生谈恋爱故事的“文献资料”了。
又如“东陵圣母”,姓杜名姜,广陵(今扬州)海陵人。《后汉书•郡国志三》“广陵有东陵亭”下注引《博物记》所载:“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极。以状上,因以其处为庙祠,号曰东陵圣母。”东晋葛洪《神仙传》也有东陵圣母的记载:“东陵圣母者,广陵海陵人也。适杜氏,师事刘纲学道,能易形变化,隐显无方。杜不信道,常恚怒之。圣母或行理疾救人,或有所之诣,杜恚之愈甚,告官讼之,云圣母奸妖,不理家务。官收圣母付狱,顷之,已从狱窗中飞去,众望见之,转高入云中,留所着履一緉在窗下,自此升天,远近立庙祠之,民所奉事,祷祈立效。”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也有关于东陵圣母的记载:“扬州东陵圣母庙王女道士康紫霞,自言少时梦中被人录于一处,言天符令摄将军巡南岳,遂擐以金锁甲,令骑道从千余人马,蹀虚南去。须臾至,岳神拜迎马前。梦中如有处分,岳中峰岭溪谷,无不历也。恍惚而返,鸡鸣惊觉。自是生须数十根。”
又如“圣母神皇”武则天。《旧唐书•则天皇后》载:“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新唐书•后妃上》载:“始作崇先庙于西京,享武氏。承嗣伪款洛水石,导使为帝,遣雍人唐同泰献之,后号为‘宝图’,擢同泰游击将军。于是汜人又上瑞石,太后乃郊上帝谢况,自号圣母神皇,作神皇玺,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号洛水曰永昌水,图所曰圣图泉,勒石洛坛左曰‘天授圣图之表’,改汜水曰广武。”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尊号》也载:“秦、汉以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则天垂拱四年,得瑞石于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群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
又如“天上圣母”。天上圣母又称天妃、天后等,是历代帝皇对妈祖的褒封尊称。妈祖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据说妈祖降生时满堂异香,月余不闻啼哭,因名为“默娘”。妈祖自幼聪慧,过目成诵,礼佛向善,孝顺父母,悌友兄姊。妈祖十六岁时在井中获得铜符,为百姓消灾解厄,备受乡里拥戴。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日,妈祖登上湄峰,得道升天而去,从此以后频频显圣,救渡世人。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至清同治(公元1862—1874年)年间,妈祖受历朝皇帝褒封,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天妃显圣录》载:“天妃,吾宗都巡愿公之女也,诞降于宋建隆元年。生而灵异,少而颖慧,长而神化,湄山上白日飞升,相传谓大士转身……自宋兴以来,威灵昭赫,有祷必应,历世弥远,圣德弥彰,而神功广大,尤著于江淮河海之中,上为国家保卫转输,下为生民拯扶陷溺。于是外国之舣,上运之艇,贾舸朝泛,渔舟晚渡,凌海国而无波,泊天涯而若路……使东南泽国之以海为田者,得与中州沃壤之民,并较桑麻,同游化日。神之功大矣、著矣!亘古今不可少矣!故累代锡命宠颁,褒封洊锡,湄山宫殿,皆奉天朝遣官创建,迄于今璇宫壮丽,宝树披离,梳楼指旭日以迎曦,天阁干云霄而直上。噫!异矣!”南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也载:“独为女神人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置其家,异日自还故处。当夕遍梦墩傍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疬疫祟降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其应如响。故商舶尤藉以指南。得吉卜而济,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
我国历史上称为圣母的女性还有很多,如《旧唐书•僖宗》:“八月,皇帝释服。册圣母王氏为皇太后。”《旧唐书•后妃下》:“建中元年十一月,遥尊圣母沈氏为皇太后。”《宋史•蒋重珍传》:“以先帝圣母至于公卿百执事之所以望陛下者,亦不如此也。”《宋史•陈师锡传》:“遂上封事言:‘自昔母后临朝,危乱天下,载在史册,可考而知。至于手书还政,未有如圣母,退抑谦逊,真可为万世法。而蔡京阴通二向,妄言宫禁预政,以诬圣德,不可不察也。’”《宣和遗事》:“丰稷奏言:‘自古母后临朝,那曾见有如圣母手书还政的,可做万世法则。’”《元史•后妃一》:“英宗即位,上尊号皇太后,其册文曰:‘坤承乾德,所以着两仪之称;母统父尊,所以崇一体之号。故因亲而立爱,宜考礼以正名。恭惟圣母,温慈惠和,淑哲端懿。’”《明史•后妃二》:“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五年十二月,以寘鐇平,上尊号曰慈寿皇太后。世宗入继,称圣母,加上尊号曰昭圣慈寿。”《清史稿•世祖本纪二》:“朕自弱龄,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宾,教训抚养,惟圣母皇太后慈育是依。”《清朝通典•嘉礼二》:“圣祖仁皇帝嗣位,尊圣祖母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圣母皇后为皇太后,圣母为皇太后。”《四书人物备考•孔子年谱》:“二十四岁圣母颜氏夫人卒。”
列举了这么多“圣母”,我们试作比较,看是如何?
(1)封建社会君主地位至高无上,不论是谁,人格是否高尚,智慧是否高超,只要当了皇帝,都是“圣上”,皇太后及皇帝生母自然就是“圣母”。这类“圣母”称号,只是符号而已。
(2)孔子是圣人,母以子贵,后人自然称其母为“圣母”了。姜嫄也是如此,生了后稷这个农神,后来百姓便尊她为圣母。这类“圣母”称号,其实也是符号而已。
(3)东陵圣母杜姜其实与妈祖一样,在生时治病救人,为百姓服务,死后(升仙)显圣扶危,保护一方平安,这样菩萨心肠的好神灵,后人自然尊为“圣母”。
(4)华岳圣母是二郎神杨戬妹子,无疑仙班人物。华岳圣母本来就是圣母或后来才被百姓称为圣母?这个问题已不重要。美丽仙女下嫁凡夫俗子,这故事本就感人。老百姓无须也不忍心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这个凄美的远古神话符合一代又一代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缪哉!”这个圣母又是谁呢?庙里没有说明,当然欧阳修也不知道。其实也无须知道,这个所谓的圣母,已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5)圣母神皇武则天,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姑且不论其一生的功与过,单凭“伪造瑞石”这一桩就笑煞天下多少人。武则天“自号圣母神皇”,言之凿凿,记在史册上。既然是“自号”的,那么“圣母神皇”这顶皇冠自然暗淡无光。
综上所述,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冼夫人在生时实实在在获得“圣母”称号。(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电白区文联)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