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崔伟栋
(接上期)
(八)欧初(1921年-),广东中山人,生于广州,诗人、书画家、收藏家。1938年参加“抗先”,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解放区的主要创建人、领导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人大主任、中共广东省委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出版有《五桂山房诗文集》、《欧初书画集》、《欧初自用印及藏印集》等书。晚年创建“欧初文化教育基金会”,致力于慈善助学,连续两年资助了近200名贫困大学生,并出资捐建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广元市的小学。2003年12月,欧初以《关于建设“文化大省”和“冼夫人文化”品牌的一点意见》为题给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去信,信中说到:冼太夫人,公元522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古高凉今电白山兜丁村,公元602年阴历正月十八死于海南巡抚途中,归葬娘家─ ─电白山兜之原,享年八十。
(九)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任广东省委书记时指出:广东省古代二大历史文化名人,一个是包公,一个是冼太夫人,这是我省最大的旅游文化遗产。包公曾在肇庆为官,冼太夫人出生于电白,两地必须抓住机遇,把这一难得的品牌做大做强,使历史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李以劻,广东省电白县人,为起义将军。抗日战争期间,率部参与上海“1•28”松沪保卫战及台儿庄会战,立下赫赫战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海外史料征集组负责人、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一九九五年九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及其他中央领导人接见中国百名将军并合影留念,李以劻是被接见的将军之一。李以劻在《冼太夫人与电白》序言中说:江山有幸,电邑在南朝年代出了个杰出的巾帼英雄,智勇双全的女大将军,陈朝封为高凉郡太夫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朝封为谯国夫人。这就是公元五二二年农历十一月廿四日生于高凉郡山兜丁村(今电白县电城镇山兜管区丁村)的冼太夫人。
(十一)马舒(1924年-2007年),原名马远澍,江苏省《群众》杂志社办公室原副主任、历史学者。自1984年起至1992年,先后编写出版《西晋故事新编》、《东晋故事新编》、《南北朝故事新编》(上、下册)、《隋朝故事新编》等通俗历史读物约一百四十余万字,为南京的六朝史研究提供了生动、翔实和可靠的借鉴资料,受到史学界的高度赞誉。马舒在《隋朝故事新编》中记载冼夫人:岭南──特别是现在广东湛江地区和海南岛的人民一直纪念着她。在她的诞生地(今广东电白县山兜村)及许多地方都有她的墓地或庙宇。
(十二)吴德辉在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有联云:冼圣母生长丁村,受封高凉,历事三朝,彪炳功勋照百世。
(十三)肖黎,吉林额穆人,1940年生。196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78年以来,在光明日报社理论部、文摘报社工作,任高级编辑。并任中国文摘报研究会会长。肖黎长期从事理论工作,对史学理论研究有精深的见解。主要著作有《司马迁评传》、《魏孝文帝评传》、《知天命集》、《虎坊桥随笔》、《中国历史学四十年》、《我的史学观》、《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女人》、《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读》、《中国历代名君》、《中国史学家评传》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有关文章上百篇。肖黎在《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女人》中以《毕生献给岭南的少数民族女首领──冼夫人》为题称:冼夫人是高凉(今广东阳江)冼氏之女。据考,实为广东电白人。
四、电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8月30日,广东省文化厅(粤文物字[2000]142号文《关于电白冼夫人故里文物遗址维修事的批复》)“同意对冼夫人故里文物遗址进行维修保护工程”。
2002年7月,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粤府办[2002]56号文《关于公布第四批和重新核定公布第一、二、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冼夫人墓)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村委会山兜村娘娘庙后。坐西向东,四周墙垣清晰可辨,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20米。墓城中间明显隆起,隆起范围略呈圆形,直径约25米。东南角外十余米有原负碑贔屃一个,石质青黑,上刻龟甲纹,长150厘米、宽126厘米、厚72厘米;碑槽长65厘米、宽55厘米、深38厘米。墓前竖有清嘉庆年重立的墓碑一通,花岗岩质,其地面部分高188.5厘米、宽71厘米,厚18厘米。碑文为楷书阴刻,中间刻:“嘉庆己卯,隋谯国夫人洗氏墓”,上款“嘉庆已卯”,下款“电白知县特克星阿、电茂场大使张炳立石”。
山兜娘娘庙(冼夫人庙),始建于隋时,因冼夫人玄孙冯君衡获“矫诬”罪而遭到破坏,宋末元初,当地黄、蔡两姓村民重建该庙,清、民国时期都曾维修,最近一次维修是2004年,现存建筑形制、结构保留清制。娘娘庙座西向东,广三路,深三进,中间面阔三间。总面阔22.4米,总进深29.2米。硬山顶,龙船脊,抬梁式梁架结构。头门嵌花岗岩石门夹和一双抱鼓石,二进为拜亭,天井两侧廊庑为三开间,墙体从地面至1米高处用不规则石块垒砌,以上是青砖叠砌。特别是庙宇外墙为隋、唐、宋、明、清时期砖石叠砌而成,有“一墙五代”之美誉。该庙虽经历代重修,但仍保持其原貌,庙里有虎头足石香炉、石鼎和六通重建碑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005年12月,广东省茂名市委办公室行文(茂委办[2005]62号文)确定:“电白是冼夫人娘家,即是冼夫人的故里。”
2004年7月至9月和2005年7月至2006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冼夫人墓园建筑遗址进行了二期的考古勘查,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南北朝时期莲花柱础,晋、南朝时期曲折纹青砖、莲花纹瓦当、兽形瓦等建筑材料,隋唐时期罐、瓦盏、杯、香炉、砚台等陶瓷器和铜镜、铜钱等。2005年12月广东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勘查成果做了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建筑遗址是广东考古发现的第一个隋唐墓园建筑实例。墓园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很高。2008年10月14日,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走遍中国》专栏“冼夫人故里”解说词中指出:“根据《隋书》记载,冼夫人于隋朝仁寿初年去世,按照俚人的习俗,葬在了自己的出生地电白县山兜丁村,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准确找到了地宫的位置。”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电白县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被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电白纪念冼夫人的信仰习俗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2014年11月11日,“冼夫人信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发〔2014〕59号)”。
冼夫人历经混乱动荡的梁、陈、隋三个朝代。冼夫人扶夫参政,执法必严,大公无私,爱护百姓,开设学校,教化民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把先进的中原文化、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引入百越俚獠之地,促进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促进岭南百越民族与汉族的融洽团结,加快了岭南百越民族进一步汉化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冼夫人一生致力维护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和睦团结,反对分裂和贪暴,主动请命于朝,在朱崖(海南岛)置州,使废置达600年之久的海南岛重归朝廷统治。先后平定梁李迁仕、陈欧阳纥、隋王仲宣等叛乱,在晚年又打破重重阻力,向隋朝廷揭发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虐横暴、鱼肉百姓的罪行,终于推倒赵讷,保持了岭南的长期稳定。冼夫人高瞻远瞩,明识远图,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世时册封“石龙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被岭南民众奉为“圣母”,逝世后,隋谥为“诚敬夫人”,从此历代敕封,当今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逝世后,历代朝廷给冼夫人敕封嘉号,历代人民大众为冼夫人建庙立祠,便是冼夫人终生致力维护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和睦团结精神永远承传、延伸、升华的象征,便是冼夫人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和高度影响力万代不衰的写照。历代朝廷视冼夫人为护国之神器,历代百姓视冼夫人为佑民之神灵。清光绪《高州府志》载:“冼夫人庙,每岁春秋仲月二十四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诞辰。本府率官属致祭,仪同名宦。”清光绪《电白县志》载:“十一月二十四日,谯国冼夫人诞辰,乡邑多演戏迎神。”现存祀奉冼夫人的庙宇达数千座之多,不仅遍布粤西,遍布岭南,而且北至辽宁丹东,南至东南亚。
1400多年来,岭南圣母冼夫人的名字及其功绩广为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百姓万民把冼夫人作为神灵来供奉,建庙堂,设宗祠、定期祭祀,以示纪念,逐渐形成了“冼夫人信仰习俗”。
电白是冼夫人故里,纪念冼夫人的信仰习俗世代相传,而且历久弥新。在冼夫人故里山兜之原,至今尚存的冼夫人墓、冼夫人庙(娘娘庙),见证历代人民百姓对冼夫人的无比敬仰。当地乡民关于冼夫人保护万民百姓的传说,诸如“鬼子城的喊杀声”、“娘娘庙义务育婴员”、“冼夫人与姑崇馃”、“冼夫人与炒米饼”、“阿嬷送子”、“宝鸭蛋”、“宝鸭传衣”等。或气势磅礴,或情景凄美,令人奋发向上,荡气回肠。
“早早做饭吃饱饱,去拜山兜冼太嬷。
冼太嬷,高堂坐,眼观四方笑嘿嘿。
笑嘿嘿,弯腰望,摸过脚村(屁股)无生疮。
无生疮,骑靓马,取个新人会生仔。
会生仔,兼发财,金银财宝溜溜来……”
这是在山兜左近传唱的方言童谣,寄寓人民百姓对冼夫人的无比敬仰,更寄寓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电白电城山兜丁村“冼夫人圣诞乡傩”,是冼夫人故里万民百姓纪念祭祀冼夫人的“祖制正仪”。
冼夫人生地——电白电城山兜丁村,有蔡姓与黄姓居民两条自然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二十二日,两村居民举行“冼夫人圣诞乡傩”,仪式庄严肃穆,气氛热烈吉祥。
正月十三日,蔡姓村“冼夫人圣诞乡傩”开始。
村中挑选数十青壮男子为“冼夫人圣诞乡傩”执事,乡傩前三天,净身独居。村中家家户户内外清洁,置办诸般完备,以表对冼夫人圣诞的虔诚敬畏。
正月十七日下午,执事人等着盛装,披彩带。乡傩仪仗旂旄旆旟、锣鼓八音,一路浩浩荡荡,从丁村前往山兜娘娘庙(冼夫人庙)迎神。执事从庙里接出冼夫人法像,请入花轿,由两名青壮汉子起轿而行。冼夫人麾下张融、甘弁、盘肸、廖明、祝戬、陈三官六位部属法像,乡民称“六官人”,由六名执事各捧一尊,随冼夫人花轿而行,一直迎至丁村,即为“接冼太嬷回娘家”。
早在乡傩期之前,蔡姓村旁闲田里搭起迎神醮坛,专为迎接冼夫人和六位部从法像之用。冼夫人端坐坛正中,六位官人法像供于左右两旁。神坛香烛明焌,四壁贴画咒符,辟邪镇妖,迎春接福。神坛前方竖高竹幡,幡杆顶部系长绳,绳上挂三角小纸旗,经风吹动,猎猎有声。神坛周围幡幢竖帜,旟旆横飘,呈现一派天人合一,人神共庆的和谐祥和景象。道长鸣法器,诵神咒:“恭请谯国夫人冼太嬷显无边慈悲神通,护佑梓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时吉庆,家口平安……”村中男女老少,俱来围观接福。
执事每人擎举冼夫人及六尊官人法像,两人高抬香炉,进村巡行赐福。蔡姓村家家户户,迎神接福,堂上方台设素菜、甜汤丸诸类供品。冼夫人及六尊官人法像驾临厅堂,到位神坛。
冼夫人法像驾临各家各户,鉴纳供品。其时由随行道长向法像祈福,主人家大人和小孩都向法像叩头跪拜,祈保平安。主人家以甜汤丸款待执事人等和来宾。礼仪毕,鸣放土炮三响恭送冼夫人出门,继往别家巡视赐福。
蔡姓村各户巡视祝神毕,巡行队伍则前往黄姓村巡视,称为“冼太探四邻”。条条村子都经巡视祝神后,才扶神回坛。
二十一日晚上10时,举行乡傩“送船”仪式,即所谓“送穷”习俗。执事人等抬着纸扎的船,船上置有草人、元宝、供品等。七名执事以右手擎举冼夫人及六尊官人法像,由数名执事打火把引路照明,纸船送至山兜大村牛沙坡,焚毕,执事擎举冼夫人及六尊官人法像跑步回醮坛。途中执事替接法像而跑,约有半公里路程即可返回醮坛。
二十二日上午,送神回庙,“冼夫人圣诞乡傩”结束。(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茂名市文联)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