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罗州县”“罗州”与今化州之关系
(1)“罗州县”“罗州”与化州的历史沿革。
《宋书·州郡》载:“罗州令,何志新立。”
《南齐书·州郡》载:“高凉郡: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
《隋书·地理》载:“石龙,旧置罗州、高兴郡。平陈,郡废。大业(公元605年至公元618年)初,州废。”
《旧唐书·地理》载:“罗州:隋高凉郡之石龙县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于县置罗州,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六年(公元623年),移罗州于石城县,于旧所置南石州,割石龙、陵罗、龙化、罗辩、慈廉、罗肥属南石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罗州为招义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罗州。”
《旧唐书·地理》又载:“石城:州所治。汉合浦郡地。宋将檀道济于陵罗江口筑石城,因置罗州,属高凉郡。唐复置罗州于县。”
《新唐书·地理》载:“罗州招义郡,下。本石城郡,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以高凉郡之石龙、吴川置,六年(公元623年)徙治石城。”
《资治通鉴·梁纪十九》载:“自(冯)业至孙融,世为罗州刺史(胡三省注云:‘《五代志》:高凉郡石龙县旧置罗州。我朝为化州治所。’)。”
宋《太平寰宇记》载:“废罗州城。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镇南将军檀道济巡抚于陵罗江口,筑造此城,因置罗州,以江为名,属高凉郡。”
清光绪《高州府志·沿革》载:“化州,汉合浦郡高凉县地。晋为高凉郡地。刘宋分置罗州县,属高凉郡。萧齐复立高兴郡。梁置罗州及石龙郡。又分置石龙县为州郡治。隋平陈,郡废。大业(公元605年至公元618年)初,州废。以石龙县属高凉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以石龙县置罗州。六年(公元623年),改南石州。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曰辩州。天宝(公元742年至公元755年)初曰陵水郡。乾元(公元758年至公元759年)初复曰辩州,属岭南道。天祐元年(公元954年),改勋州。五代属南汉,仍曰辩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曰化州,陵水郡属广南西路。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立化州路安抚司。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总管府,属海北海南道。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曰化州府。八年(公元1375年)降为州,省石龙县入焉。九年(公元1376年)又降为化县。十四年(公元1381年)复曰化州,属高州府。本朝因之。”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罗州县,南宋元嘉(公元424年至公元453年)初置,治所在今广东化州县陵罗二江水口。”
“罗州县”“罗州”治所都在今化州境内。
(2)罗州建置于何时?
罗州县建于刘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参见《宋书·州郡》、宋《太平寰宇记》、清光绪《高州府志·沿革》、《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至于罗州县何时才开始立州,说法不明朗。《南齐书·州郡》载:“高凉郡: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南齐时,罗州还是县级建置,非常明确。梁陈无地理志。关于梁陈州郡建置,我们只有通过《隋书·地理》了解。《隋书·地理》只载“石龙,旧置罗州、高兴郡”字样。《资治通鉴·梁纪十九》也只有胡三省注云:“《五代志》:高凉郡石龙县旧置罗州。”清光绪《高州府志·沿革》也只记“梁置罗州及石龙郡。”以上史籍关于罗州始置时间还是不明确的。
《隋书·谯国夫人》载:“梁大同(公元535年至公元545年)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弘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北史·谯国夫人》载:“梁大同(公元535年至公元545年)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也。初,冯弘之南投,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资治通鉴·梁纪》载:“初,燕昭成帝奔高丽,使其族人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奔宋,因留新会。自业至孙融,世为罗州刺史。”
后世对罗州置于何时不能确定,问题可能出在这里。《隋书》、《北史》都记“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而《资治通鉴》记“自业至孙融,世为罗州刺史。”
《隋书》、《北史》只说自冯业至冯融,三代都是守牧,并不指明是什么官职,也不指明冯业及儿子在何地任职。《资治通鉴》却说自冯业至孙冯融,三代都是罗州刺史。三部史籍关于冯业至冯融三代为官的记载,只有冯融任罗州刺史是相同的。
这个问题实质就是冯融父辈及祖辈是否任职罗州刺史的问题。
我们查《宋书》及《南齐书》,宋、齐时广州刺史只领广、交、越三州,可知还未有置罗州。再查《梁书》,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乐蔼为广州刺史,还是只领广、交、越三州。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柳恽为广州刺史,领广、交、桂、越四州。直到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元景隆为广州刺史,才领“广、越、交、桂等十三州”。梁大通三年(公元529年),元景隆弟元景仲为广州刺史,也是领“广、越、交、桂等十三州”。虽然我们未能知道“十三州”除了“广、越、交、桂”四州,还有哪些州。但里面有“罗州”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关于广州刺史部辖州,《陈书》的记载最为具体。如《陈书·欧阳頠传》载,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正月,陈霸先授欧阳頠“都督广、交、越、成、定、明、新、高、合、罗、爱、建、德、宜、黄、利、安、石、双十九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职务。陈太建元年(公元569年)一月,陈宣帝陈顼诏命沈恪为广州刺史,“都督广、衡、东衡、交、越、成、定、新、合、罗、爱、德、宜、黄、利、安、石、双十八州诸军事”(《陈书·宣帝本纪》、《陈书·沈恪传》)。陈太建四年(公元572年),陈宣帝把沈恪调为领军将军,由陈方泰代为广州刺史,“都督广、衡、交、越、成、定、明、新、合、罗、德、宜、黄、利、安、建、石、崖十九州诸军事”(《陈书·南康愍王昙朗传》)。
广州所辖之州,都有“罗州”在列。陈承梁制,梁代才置罗州应该没有疑问了,而且应该是在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前后的事。
为了弄清罗州建置何时的问题,也为了说明冯融父及祖父是不是罗州刺史的问题,清阮元《广东通志》特郑重其事作了辨误:“冯业,郝志曰罗州刺史。《宋书·州郡志》:宋未立罗州。《隋书·地理志》:石龙县注:旧置罗州、高兴郡。平陈郡废。则罗州置于陈以前,而宋固未尝有也。《隋书·谯国夫人传》言,冯融,梁大同(公元535年至公元545年)中为罗州刺史,亦不言业曾为之,则罗州置于梁朝无疑。”所以清阮元《广东通志》载:“冯业:新会太守,据《隋书·谯国夫人传》。”显然不从《资治通鉴》。
《广东省志·地名志》记载:“梁大通(公元527年至公元528年)中置石龙郡、石龙县。又升罗州县为罗州,置刺史,领石龙、高兴二郡。”
《广东省志·地名志》这个记载是据元景仲为广州刺史的时间。我们可以再前些: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罗州。元景隆时为广州刺史,领“广、越、交、桂等十三州”,可能这时已置罗州了。
二、冯冼氏数代在“罗州”任职,今天的化州成了冼夫人文化“圣地”
《隋书·谯国夫人》载:“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
《隋书·谯国夫人》载:“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至陈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岁,遣帅诸首领朝于丹阳,起家拜阳春郡守。后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召仆至高安,诱与为乱。仆遣使归告夫人,夫人曰:“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遂发兵拒境,帅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内外逼之,纥徒溃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
《隋书·谯国夫人》载:“高祖异之,拜盎为高州刺史,仍赦出暄,拜罗州刺史。”
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罗州,梁大同(公元535年至公元545年)初,冯融已是罗州刺史,相隔只有10年时间。《梁书》、《陈书》、《隋书》都无冯融之前再有谁为罗州刺史的记载。所以明黄佐《广东通志》、清阮元《广东通志》都把冯融考定为第一任罗州刺史。
冯融为罗州刺史,起初与父及祖父一样,由于不是本地人,俚族老百姓不服从管治,因而“号令不行”,这个官做得很是吃力。后来冯融听说俚族大首领之女冼夫人有志行,即让任高凉太守的儿子冯宝聘以为妻。冼夫人告诫约束本宗族人遵纪守法,不能有所特殊。冼夫人还常与冯宝一起参议裁决案件,首领中若有犯法者,就是至亲族人也决不法外留情,自此政令有序,再也没有人敢违法乱纪。当然冯融也受到冼夫人大公无私,爱民如子精神的影响。清阮元《广东通志·列传·冯融》载:“(冯)融能以礼义威信镇于俗,吸引文华之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冯融所到之处,俚獠部落酋渠无不焚香置乐,率老百姓跪拜迎接。而且酋渠还反复告诫部属,说冯都老来了,千万要规矩有礼,免受责罚。原来俚人称官长为“都老”。冯融在辖内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取得如此显著的政绩,可以说都是冼夫人爱护老百姓的高度影响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清阮元《广东通志·列传·冯融》所说:“融所以结人心者,婚冼氏之力也。”
冯融之子高凉太守冯宝“进仕”之前都应该生活在罗州衙内。
冼夫人、冯宝之子冯仆,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年方九岁,冼夫人派遣他率领诸首领入京朝见陈帝陈霸先,被授为阳春太守。冯仆从儿童至成年这段时间,都应随父母生活在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江)、高州(治所在今广东阳江)衙内。冯仆至少要在弱冠之年前后才真正在阳春任上。陈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将阳春太守冯仆骗至广州,引诱他一同叛乱。冯仆派人回来报告冼夫人。冼夫人强忍悲伤,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于是起军拒境,率领百越酋长迎接章昭达军进入岭南。内外夹攻之下,欧阳纥叛军土崩瓦解。冯仆因冼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由阳春太守转为石龙太守。时罗州领石龙、高兴二郡。石龙、高兴二郡都在今化州境内。
冯暄是冯仆次子。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冼夫人命冯暄领军征讨番禺叛酋王仲宣。冯暄与王仲宣部属陈佛智一向交好,因此按兵不动。冼夫人遣派使者逮捕冯暄,拘禁在州郡监狱。歼灭王仲宣叛军后,隋文帝赦免冯暄出狱,封为罗州刺史。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桂州俚酋李大檀叛反,冯暄起军讨而平之,并承制授归顺酋长为州县令守,当地士民无不拥戴。
冯融、冯宝、冯仆、冯暄祖孙四代都在罗州为官,冼夫人被陈朝廷册封“石龙太夫人”,因而今天的化州成了冼夫人文化“圣地”。
三、化州人民爱戴冼夫人,化州人民自豪地称化州为冼夫人“夫家”
关于冼夫人的夫家,在远可称是广东新会,甚至可追溯到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载:“神龙二年,追封朗陵郡王礼也。妃长乐冯氏,唐故大将军耿国公盎之曾孙。”冯宝、冼夫人的第六代孙女,唐时也说她是长乐人。在近则可称为广东化州。从冯融开始,冯冼氏数代长期生活、任职在罗州,化州人民自豪地称化州为冼夫人夫家,也是有道理的。
化州的冼夫人庙,最著名的是位于清代州治左旁的“冼太夫人庙(见清光绪《高州府志·坛庙》)。其次是“南盛冼太夫人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南安冼太庙”,位于长岐镇南安圩,占地面积234平方米高5.6米,庙的纵深为26米,宽20米。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始建,重修于清末。“下郭冼太庙”,位于化州市下郭松木岭,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年至公元1619年)初年。“那务冼太庙”,位于化州市那务镇那务墟,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年至公元1619年)年间,清末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庙屋纵深为30多米,宽16米,占地面积480多平方米。“宏道冼太庙”位于化州市同庆镇宏道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公元1573年至公元1619年)年间,庙纵深为4米、宽13米,占地面积52平方米。化州冼夫人庙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近年来,化州市着力打造冼夫人文化品牌,建设“冼夫人文化发展中心”。“冼夫人文化发展中心”位于化州市同庆镇宏道村委会宏道村,亦即“宏道村冼太庙”所在地。“冼夫人文化发展中心”规划建设用地5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建筑面积38500平方米,拟设冼太夫人纪念馆、冯冼政治军事展览馆、冯冼文化图书馆、博物馆、冯冼文化书画摄影展览馆、冯冼文化广场、冼夫人牌坊、西湖七星伴月水上乐园及旅游宾馆等。该中心将建设成为集瞻仰、参观、学习、教育、研究、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圣地,成为化州又一标志性文化景点。
化州设有冼夫人文化研究会。庄昭、陈恩民、陈土富、陈红胜、陈文操等冼夫人文化研究人员多有建树。
崔伟栋(作者单位:茂名市文联)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