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沙栏街怀旧

摘要:

沙栏街是博贺港最早的一条小街。

■李伟立

沙栏街是博贺港最早的一条小街。

沙栏街这个地名,很多地方都有,一般在沿海沿江沿河的地方居多。比如深圳盐田沙头角就有沙栏街、沙栏吓村,香港有沙栏街,澳门有沙栏仔街,中山市有沙栏街、沙栏路,中山市三角镇有沙栏街沙栏路,中山市大涌镇有沙栏街,台山市沙栏镇、台山市海宴镇有沙栏村沙栏墟,甚至北京有沙栏胡同,其他地方有沙栏市场、沙栏巷、沙拦厂、沙栏村、沙栏角等等。

沙栏,原意是拦沙,海皮沙多,拦沙成街,拦沙建宅,后随俗叫成“沙栏”,如有些地方叫鱼栏、木栏、竹栏、柴栏等,都是因地物而切名。

博贺沙栏街,就是在海皮上沙滩上建起来的一条小街。

据说,沙栏街这个位置原是沙地,是个买鱼卖鱼的集散墟市。沙栏街有说建于清代末期,有说建于民国之初,但现在无从考证。沙栏街街长300米,宽3米,青石条铺街面,小街两边都是骑楼房屋,店铺鳞次栉比,鱼栏柴市、商店酒肆、缸瓦铺、杂货铺一应俱全,颇具民国风情。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南海的早晨》《乡村风云录》,曾在街中拍制。

沙栏街是在海皮上建起来的,海皮是渔民对海边的通俗叫法。博贺原来是个岛,四围皆海。港南面为大海,海口自东南方,海水从东南流入,流经西边港口村而出大海,绕岛一圈。

沙栏街的东面是个小码头,码头上有一条长桥伸出海面,此桥是民国时期建成,长150米,宽3米,红毛泥构造(红毛泥即水泥,当时靠进口,民间称红毛泥),解放后一直都在使用,非常坚固,直到八十年代被船经常碰撞而塌丢一截,后因阻塞航道整桥而被炸毁。长桥有些来历,有人说是法国人建造的,有人说是英国人建造的,也有人说是民国政府建造的,但没人能有根据说清楚。此桥的建成,是十分有利于博贺的通商与航旅,建造者的确是有眼光的。

沙栏街主要是由当时的渔栏主(收购鱼的老板)及船老板和商业主捐资建造。20世纪60年代初,街口尚存刻有捐资者名单的石碑,后来不知去向。沙栏街北口是渔港海皮,海中帆樯林立,舟楫塞港,时听俚叹隐传,渔歌唱晚。朝闻螺号催航,夕看归舟泊岸。从街口望去,波光潋滟,风光无限,令人无限遐想。

此街的建成,给港上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便利。此前,博贺无街,墟市都是在海边临时设点,或在渔民的木棚下进行买卖,水涨水退,墟市也因潮汐影响而聚散。

此街之前,博贺港是极少砖瓦结构房屋的,当时有砖瓦屋算是富人家了(因其时人穷,相当部分房屋是泥秸砖,不是红砖青砖,泥秸砖是用粘土与秸秆混合结成的土砖)。大多渔民家属住的、是海皮上搭起来的木棚,木棚离地一丈以上,主要是防潮涨而浸到棚面(有些似西双版纳的傣家楼,不过傣家楼是竹结构,而博贺渔家棚是木结构)。沙栏街建成后,两边楼房沿街而建,街上商饰映眼,酒旗招摇,市肆铺开,珠履往来,朝晚营业,确有古港古墟之风韵。

街长而窄,一色青石条铺面,颇具古色古香。街边皆是骑楼房屋,二至三层高,青瓦或红瓦盖顶。房屋是木门木窗木拖栊,疍家风情与广府风情兼容,渔港特色浓郁,走进街中,仿佛穿越于清末民初,一派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街是青石板街。民国及解放初,博贺人大多穿木屐,木屐踏在石街上,“嗒嗒”而响,声彻于耳,给人一种浓浓的乡土感受。往往是人未到,屐声到,如果数十人在街上行走,各种轻重不一,木质各异的屐声传来,似乎是一曲交响乐,将乡愁绵绵演绎。

沙栏街,承载着百年渔港文化,传承着一脉疍家风情,叙述着渔乡的变迁,刻录了渔民生活的既往,是博贺历史的一个沉淀。随着时代的变化,沙栏街也被脱下了传统衣装,换上了时代的礼服,融入新纪的光圈,走向辉煌。

如今的沙栏街,青石板街已被覆盖在水泥街的下面。房屋的改造、翻新,骑楼已看不到,整条街虽有新时代感,却遥远了一份怀旧的乡愁,淡泊了人们对渔港过去的记忆。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