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乡金塘“油城墟”是茂名“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五个特色区之一,是展现油城文化的重点建设项目。
王如晓
家乡金塘“油城墟”是茂名“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五个特色区之一,是展现油城文化的重点建设项目。油城墟项目总投资为5.2亿元,规划形成“一路一带一核七村”的结构。一路:环湖观光火车轨道;一带:湖乡村田园景观带,穿过艺术稻田、湖泊、树林、菜园、庄园、市集,为游客展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一核:金塘墟镇;七村:上垌村、谭屋村、牙象村、洪山村、天安村、油甘窝村、白土村。
如今,经过提升改造的油城墟,旧貌换新颜,华丽转身成为一方旅游热土。目之所及,处处如诗如画,晚上华灯初上,璀璨的灯火照亮了金塘墟的大街小巷,照亮了环好心湖的每个角落,山水相融,村落如梦,美轮美奂,宛如仙境,令人陶醉。
家乡油城墟之美,通过各种媒体,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吸引着离乡游子和远方来客前来打卡观赏,尽兴游玩。尤其是节假日,游客更是蜂拥而至,油城墟里人山人海,人们兴高采烈,携老扶幼,一家老少装备齐全进入油城墟各个景点游玩,尽情享受乡村静谧、湖泊梦幻及夜景之大美。
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家乡油城墟的巨变,是我们金塘镇人民历经几代人,用心血和智慧,用勤劳的双手打下的坚实基础,付出的辛勤劳动才换来了今天的辉煌。我们金塘人民可以自豪地说:金塘墟是油城墟的母亲,油城墟是由金塘墟升级改造而来。自古有话“子不嫌母丑”,金塘墟虽然曾经贫穷落后,但我们从未嫌弃过它。我们子子孙孙都不能忘记“油城墟”的前世今生以及发展的光辉历程。
难以忘怀金塘墟的历史及对露天矿的贡献
金塘,名源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传说当时饥荒,村中有一族老说在梦中受到仙人指示,村边一鱼塘里有金子。于是村民前往塘中摸索甚久无果,后将塘里的水排干,终于找到了金子,村民拿金子去买粮,渡过了饥荒。民众为了纪念这件事,感谢仙人和这块鱼塘,遂将村名改为金塘。
金塘镇,明清属茂名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茂名县二区文田乡,1953年属茂名县十区,1983年改为金塘区,1987年改为金塘镇,隶属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
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金塘人,老家在金塘村委会宋村,是一个距离镇中心1公里的村庄。由于我父亲从解放初就进入供销社系统工作,后又调入食品公司工作,一直到退休。所以,我从儿童时期有记忆开始,就跟随父亲在金塘墟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毕业,亲眼见证了金塘墟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贫穷弱小,到80至90年代的黄金发展期以及近年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金塘墟,和全国大多数农村集镇一样,小而贫穷。但人情味很浓,人们在此工作生活显得简单而安闲。当时金塘墟很小,孩童时感觉它不比自己村庄大。当时金塘墟也就是横竖两条街,南北向的街叫正街,南起冼太庙、中心小学大门路口,北至金塘粮站,总长不足400米;东西向的街叫府前路(旧镇政府门口街道)东起市七中门口,西至金塘车站路口,总长不足一公里,这条街真正属于居民住宅的也是400米左右,其余地方当时还是农田边的大路而已,只不过有农械厂、卫生院建在此街北面的崩塘岭上才叫街。当时墟街路状况很差,水泥路不多,还有不少是沙石路,天气好时烟尘滚滚,雨天则泥泞难行,卫生状况也差,垃圾乱飞,污水横流。金塘墟最具标志性建筑物就是镇政府大楼,主楼三层半,还配备有副楼、礼堂、干部宿舍楼等。除此之外,也就是金塘中学(市七中)、金塘小学、供销社、市场(在市七中西边),银行、食品站、粮站、税所、派出所等机关单位比较引人注目,他们是农村人十分向往的地方,只要进入到这些单位工作,就成了非农业人口。有米簿,每月有固定的粮食可购买,不用捱饿。可是,当时金塘镇的非农业人口还不足千人,除了在单位上班的人员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无业居民,虽然有固定的粮食供应,但没有固定收入,靠做小生意及打零工为活,生活过得也很艰苦。但当年他们苦中有乐,大家生活较单纯,邻里互相照应,亲如一家。农历一、四、七日为墟日。每逢墟日,整天都人来人往,生意兴旺,热热闹闹,这天更是小孩最开心的日子。晚上有饭吃,且有一些荤腥送饭。
金砖聚金塘的传说,应该是金塘人民的祖先希望天赐宝物、改善生活的美好愿望了。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才在1956年后为我们家乡人民找到了比金子还珍贵的油页岩、煤这些黑金子。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国务院正式成立“石油工业部茂名页岩油公司筹建处”。1956年,地质队开始在金塘钻探找油页岩、煤炭等。地质队的办公室就在我们宋村,即金塘汽车站的位置,我们村民称它为“工区”。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金塘人民为露天矿无偿奉献土地、山林、鱼塘等上万亩,有超过三千多金塘人为开采露天矿油页岩及建设炼油厂服务,成为第一代茂名油城的建设者及功臣。直至20世纪70至80年代,露天矿排土场在我们金塘天安、洪山等地无偿占用了几千亩地排土。当年露天矿排土洗沙、洗煤流出的黄泥水直接排入金塘杨美埇、宋村(我家乡)的小河,污染和淹没了不少土地,鱼塘等。金塘镇人民三代人为了露天矿的顺利开采,为了茂石化公司做大做强,默默地付出,无怨无悔。
金塘墟扩建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80年代始至90年代初是金塘墟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在镇委书记陈永才的带领下,首先改造了墟西南面的牛鼻坑水路,修建了大排渠,使水浸街得到根治。然后提出了扩建金塘区的十年计划,首先是把镇政府从旧墟里面搬迁至高水路边,即现在镇政府的位置,而后以镇政府为中心扩建,在半径一公里范围内陆陆续续建成了三路六街十八巷。主路3条,由南往北分别是滨河路、人民路、健民路。重点扩建正南街,这条前往露天矿、公馆的丫字型入墟口街道。逐渐便有市场、税务、财政、派出所等政府职能部门全部搬出新街重建。而且超前规划,每条街巷基本都通水泥路,通行小汽车。这种建筑格局是参照茂名市区街道的样式而建,具备了现代街道的发展模式,为金塘墟后续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金塘墟新街的楼房以3至5层居多,临街一楼为骑楼式的结构,既可通风挡雨,又十分美观。外墙多数贴白瓷砖或马赛克,外观美丽,整齐划一,甚为耐看。主街两旁还留有绿化带,单车道和人行道,各种排污排水设施齐全,路灯街灯明亮美观。至九十年代后期,金塘墟在原来基础上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茂南区最具规模的中心镇。
金塘墟到“油城墟”的华丽转身
2013年12月31日,茂名露天矿移交茂名市政府。2014年初,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建设拉开序幕。在引水的同时,开始了修路、植树。2017年年底,环绕好心湖公园路网已建设主线15公里,使昔日千疮百孔的废矿坑变成了如今茂名的“九寨沟”。金塘镇的乡村把“好心湖”包围了三分之二,金塘镇也得到“好心湖”的福荫而跨越式发展,成为茂名市的明星镇。
金塘镇的乡村不仅有“烟火味”,还有“田园风”。在煦暖的阳光下,我们在村干部老陈的带领下,走进了好心湖畔的牙象、谭屋等村,只见一间间农村小楼颜色鲜艳,一排排农家小园错落有致,一块块农家田园整洁有序。不时有扛着锄头的村民在料理自家门口的小菜园、小果园,一股田园乡土之风扑面而来,令人想起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也不过如此。环境改变,游客云来,生意兴隆,村民收入大增,开心快乐常挂在村民的脸上。
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真心期待,家乡“油城墟”,不但成为工业遗址华丽转身的典范,更是成为乡村振兴、绿色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典范。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