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一层,从“冯冼古烈妇”到“犀渠破余疑”,即诗的前八句,内容是颂扬冼夫人的显赫功绩。大意是说:冯家的媳妇冼夫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冼夫人在《隋书》《北史》里面都归入到《列女传》中,所以称冼夫人为烈妇。曾有功社稷,封地在海南,“国于兹”的“国”指封国,这里指封地,“兹”意是这里,指海南。
何火权
《和陶拟古九首》之五是这组诗最长的一首。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冯冼古烈妇”到“犀渠破余疑”,即诗的前八句,内容是颂扬冼夫人的显赫功绩。大意是说:冯家的媳妇冼夫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冼夫人在《隋书》《北史》里面都归入到《列女传》中,所以称冼夫人为烈妇。曾有功社稷,封地在海南,“国于兹”的“国”指封国,这里指封地,“兹”意是这里,指海南。《隋书·列女传》卷八O载“高祖嘉之,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临振县在今天的三亚市。冼夫人在梁武帝时便开始建功立业,名垂史册;在隋文帝时开幕府于岭南,威镇一方。历经梁、陈、隋三代的变更,经历了多少艰险,但“一心无磷缁”,对国家的忠诚始终如一,没有半点杂念(“磷”,指斑点;“缁”指黑点)。坐着张有锦伞的马车去平定叛乱,又因见到犀杖,验知陈亡,消除了当时岭南首领的疑惑,归顺隋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第二层,从“庙貌空复存”到“偻句莫予欺”,着重写儋州冼夫人庙的现状,并发出感慨。据海南冼夫人研究专家陈雄在《冼夫人在海南》所述,儋州宁济庙,唐时已有建置,是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冼庙。苏轼初贬到儋州时,曾拜谒此庙。当年苏轼拜谒的冼庙,因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以致仅看到冼庙的大致样貌,而记录冼夫人事迹的碑记等,经岁月的侵蚀,已经漫灭,看不到碑上的文字了。苏轼很想为此间的冼夫人庙写一篇铭志,以告慰当地乡亲对冼夫人的思念。但向当地人了解冼夫人事迹及冼庙的相关情况时,当地人知道的已经不多,而又不想用当地的一些俚句、俗语、传说来撰写,这样会欺骗自己,也会给当地父老乡亲留下误会。
第三层,诗的最后四句,意思是苏轼跟客人谈话时,了解到当地老百姓平时纪念冼夫人的盛况而发出个人的感想。“犦牲菌鸡卜”,说的是海南拜祭冼夫人的一种习俗。即屠宰牛来做祭品,在拜祭时,会有“鸡卜”这个仪式。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令越巫立越祝祠,而以鸡卜。”《番禺杂编》载:“岭表之人,凡小事必卜,其名鸡卜、鼠卜、米卜、牛骨卜等”。“铜鼓壶芦笙”说的也是祭祀冼夫人时的热闹场面。斐渊《广州记》:“俚獠铸铜鼓,以高大为贵。”“壶芦笙”即“葫芦笙”,多取无柄老瓠剖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这是苏轼听客人转述海南儋州当地在纪念冼夫人时的热闹场景和习俗仪式,不由得产生向往之情,并发出感慨:“我当一访之”。有的版本作“我尝一访之”,解释上便不同。“当”说的是应当,即还没有去访,是想去见识这样的场面。而“尝”则是曾经去访问,已经见过。而且从这“当”字,更可确定苏轼写这首诗是在1097年的冬天,按海南学者考证,儋州纪念冼夫人的活动即是海南的军坡节,军坡节从古沿习至今都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及前后几天,当年冬天苏轼听客人讲述当地纪念冼夫人的隆重场面,因而发出了“我当一访之”的愿望。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苏轼只是听说有这样的习俗和场面,很想去看看,并且希望自己写的赞颂冼夫人的这首诗,能被人在祭祀时诵读出来,即“歌此送迎诗”。苏轼用这种方式来歌颂巾帼英雄冼夫人,表达了他对冼夫人由衷赞美之情。
这首《和陶拟古九首》之五叙议结合,艺术特色鲜明。
一是叙议结合,语言精练。这首吟咏冼夫人的诗篇,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如赞颂冼夫人的历史功绩,称冼夫人是“古烈妇”;称誉冼夫人忠心耿耿,用“一心无磷缁”进行评价,非常中肯。《隋书》中冼夫人的传记有1700余字,苏轼仅用八句诗,就高度归纳概括了冼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语言高度浓缩和精炼。如“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两句,便写了冼夫人归隋及助隋平定叛乱的两大历史功绩,写了两大历史事件。一是“归隋”,即史书上载的“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并与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验知陈亡……岭南悉定”。二是“平乱”,指平定王仲宣叛乱,以及奉旨安抚岭南,“夫人亲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岭表遂定”。
二是似淡实美,回味无穷。苏轼的和陶诗追求一种淡雅的风格,即平淡自然。但在平淡中有奇趣,朴素中有绮丽。这首诗初读时,觉得明白如话,用白描的手法来赞颂冼夫人。如“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熟知冼夫人历史的人,读来都会大致了解,觉得写来平淡。但细细品味,便会回味无穷,体悟到作者用典故和语言上的对杖、工整,以及包涵的意蕴深远。
三是以史论人,感怀及己。苏轼对冼夫人的赞赏在字里行间有充分的体现。同时,诗人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写出了此时此地的心境,写出了诗人对冼夫人的敬仰,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如“我欲作铭志”、“我当一访之”,都写出了诗人面对“碑版漫无辞”那样破旧的冼庙,很想为冼夫人写一篇铭志,让更多父老乡亲了解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当知道当地有纪念冼夫人的习俗,表示一定要去访问,要到现场观看。苏轼作为被贬到海南的流放之人,但他的心跟当地的老百姓连在一起,跟当地百姓一样,敬仰和称颂冼夫人。这里面有感怀及己的情怀,有借赞颂冼夫人“一心无磷缁”,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耿耿。颂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也是表达自己爱国爱民。并表达了在未来的纪念冼夫人的隆重场面中,能有人“歌此送迎诗”,更好地传扬冼夫人的历史功绩,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冼夫人。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