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冼夫人智勇双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境安民,功勋卓越,号为“岭南圣母”,名垂千古。特别是把离开中原王朝管辖580多年的海南岛重归于中央朝廷管辖,对保卫中国的版图,开发海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火权
苏轼写和陶诗,是有意为之,即用陶渊明诗的原韵,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生活境况、朋友情、亲情、以及所见所闻等,有感而发,写出别具新意的诗篇来。他是用陶渊明的“壶”,装苏轼自己的“酒”,也可以说,是用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虽说是和陶拟古,实际上写的是他自己的心境,是他内在心情的正常流露。我们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可以更进一步深入到苏轼的心境,了解他为什么可以写出传颂千古的冼夫人礼赞来。
冼夫人智勇双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境安民,功勋卓越,号为“岭南圣母”,名垂千古。特别是把离开中原王朝管辖580多年的海南岛重归于中央朝廷管辖,对保卫中国的版图,开发海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隋书》《北史》等史籍中早有定论。然而,在号称“诗的王国”的大唐,为什么没有留下过吟咏冼夫人的诗篇呢?并非李白、杜甫们没有才华,只是他们没有一个适当的场景,当然包括历史大环境和个人的生活场景,他们因各种原因,没有遇到或没有想到,总之是没有这个机会。
历史的光荣和责任,垂青于大文豪苏轼,给这个流放到海岛一隅的“失意文人”,成为“开吟咏冼夫人先河的人”。这里面,固然与苏轼才华横溢,在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流放到海南来,他的人生际遇,让他在思考历史人物的功过时,有更多的理性以及更大范围的认识。尤其是苏轼到了海南,并在海南生活了一段时间,对海南的历史和相关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苏轼是绍圣四年(1097年)农历七月初二到达儋州,到该年冬写这首诗时,差不多已有半年,经过与当地的友人、学生和老百姓的交流,他对海南的历史跟内地的联系深入了解。在苏轼的住地,距离儋州中和镇宁济庙仅有一里多的距离,自然常常到庙中参谒。这里说的宁济庙,始建于唐初,是海南最早的冼庙。当然,苏轼拜谒时还没有叫“宁济庙”,该庙在南宋时,由宋高宗赵构赐庙名“宁济”,并题额诰。由于苏轼对冼夫人的景仰,特别是他了解到海南老百姓对冼夫人的纪念(海南学者说是军坡节),深深打动了他。也由于他自己作为被贬之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有了更多的思索,对此时此地的冼庙,对历史上的冼夫人,有了更深刻透切的体悟,由此而写出优美的诗篇来。苏轼不会也不可能匆匆路过高凉山或浮山岭,在没有了解当地群众纪念冼夫人相关活动的来龙去脉,没有沉静下来感同身受,就可以一挥而就,写出“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这样的诗句来。
简单来说,苏轼能写出这首赞颂冼夫人著名的“冼庙诗”,有如下一些条件。
一是苏轼历史知识广博。我们从苏轼的诗词、散文、赋体中,不难看到他喜欢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吟咏。如《留侯论》写的对象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提出能成就大事,必须有“能忍”的性格。《前赤壁赋》《和陶咏二疏》《和陶咏三良》《和陶咏荆轲》等,都是吟咏历史人物的名篇佳作。《和陶拟古九首》里面写到的历史人物,有春秋时的吴公子季礼、汉代的贾谊、唐代的李德裕,还有与苏轼同代的卢多逊、丁谓等。对冼夫人,他熟知冼夫人的历史功勋,特别是冼夫人对海南的突出贡献,专门用一首来吟咏,并表达深深的敬仰之情。这些都很好地呈现出苏轼“读万卷书”的广博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二是当地百姓的深情纪念。“读万卷诗,还要行万里路”。实地的见闻和感悟,更容易触动诗人的创作灵感,所谓触景生情,引发诗意。前面说过,《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与一来访客人的谈话记录。“坐谈杂今古”,即无所不谈,自然谈到对海南深有影响的冼夫人,以及在苏轼住地附近的冼夫人庙,更由于他曾到过该庙,见到“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的境况,也了解到海南人民一直深情纪念冼夫人,既有“犦牲菌鸡卜”的民情风俗,又有“铜鼓壶芦笙”的热闹场景,通过友人的叙述,对当地老百姓纪念冼夫人活动产生了向往之情,并表达了“我当一访之”的强烈愿望。
三是对比感怀身世。通过对冼夫人的颂扬,以及写出海南人民对冼夫人的纪念之情,来表达作者的卓越史识,说前人之未说。更重要的是以冼夫人“一心无磷缁”来自比,道出了自己也如冼夫人“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一生都在为国为民,如今虽然被流放到海岛一隅,但相信历史会公正地评价自己,老百姓也会如纪念冼夫人一样,纪念自己,并在纪念活动中“歌此送迎诗”,即吟咏他创作的这首纪念冼夫人的诗篇。苏轼在这里说出了晚年的人生追求,道出了晚年的处境及感慨。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