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信宜市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梳理总结医改成功经验,围绕“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的总体思路,探索医共体建设。县域内住院率逐年提升,由2018年的90.4%上升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92.7%,在全省57个县中排名第二,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中大附属六院粤西医院全景。
茂名网讯 近年来,信宜市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认真梳理总结医改成功经验,围绕“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的总体思路,探索医共体建设。县域内住院率逐年提升,由2018年的90.4%上升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92.7%,在全省57个县中排名第二,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其中,信宜市人民医院作为该市医共体的龙头医院,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医共体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在该市医改工作中起着标杆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今年2月8日,中山六院与信宜市人民政府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合作成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力促信宜市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力争建成粤西、桂东区域医疗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名医名科品牌
信宜市人民医院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聘任名院高级特岗人才、引进高层次技术人员帮扶团队、与省内多家知名医院建立专科联盟、设立名医工作室、先后促成了曹庆东胸部微创手术工作室落户、成立信宜市人民医院博士工作站等,同时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不断提升医院DRG能力和学科建设能力,在该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一定的发展。远程影像中心服务、远程心电图诊断服务、县域慢病管理中心服务均覆盖基层分院,达标率100%。
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创新创优业务
信宜市人民医院充分利用医共体优势,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的引领作用,通过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省级名院建立技术帮扶或专科联盟,大胆创新,先后开展了各类腔镜、心脑血管介入、椎管内肿瘤、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房颤射频消融、血液透析滤过、髋膝关节置换及断指(肢)再植等新业务、新技术150余项。介入、微创、内镜等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胸痛、脑卒中、泌尿微创、危重孕产妇救治、远程医疗会诊等医疗中心的建设,以及推行肝癌、乳腺癌、胃癌等MDT诊疗,有效提高了各种危急重症、疑解杂症的救治能力。医院DRG能力和学科建设能力连续3年在广东省57个县级人民医院排第3位。
构建有序就医格局,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信宜市人民医院是粤西地区最早能独立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一批医院,目前已为近500位患者解决了“心”问题,为信宜及周边地区群众画出了一个“护心”的生命圈。市人民医院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开展三四级手术比例由2020年的36.9%上升至2022年的60.34%;业务收入2022年比2020年递增11.25%。与省级三甲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拓宽医院发展格局
在信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下,信宜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双方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信宜市人民医院加挂“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与中山六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关系,一期合作10年。这标志着中山六院与市人民医院将共同发展,深度对接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建成粤西、桂东区域医疗中心,辐射“一带一路”。
合作期间,信宜市人民医院原登记注册名称保留、产权关系不变。 中山六院派驻院长、常务副院长等医院管理团队,常驻10名以上临床专科高级专家带头人,同时开展柔性支援,全面落实帮扶计划。同时,双方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双向转诊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力争在2-3年内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大病重病救治能力、四级手术能力、整体管理服务质量达到粤西地区领先水平。
信宜市委、市政府也将继续履行对市人民医院的举办权和监督权。按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硬件条件,负责市人民医院建设用地、建筑物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施、设备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等,保障医院用于发展及正常运营的资金投入。
中山六院粤西医院(信宜市人民医院)总占地面积92亩,现有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二期工程在建面积138680.57㎡,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现有定编床位930张,实际开放床位1138张,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现代化医院建设标准规划设计的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将于今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预计新增床位1200张,医院各项硬件设施将实现质的飞跃。
医改工作任重道远,扎实推进医共体建设在信宜市取得初步成效,今后,信宜市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合信宜山区的医改之路。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邓巴烽 通讯员杨馥邦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