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聊聊兔年春晚

摘要:

至今年,春晚已走过整整40年,41届。自1983年始,央视春晚就成为了中国老百姓过年的文化年夜饭、娱乐大餐。

□余金荣

至今年,春晚已走过整整40年,41届。自1983年始,央视春晚就成为了中国老百姓过年的文化年夜饭、娱乐大餐。

日前,兔年春晚已落下帷幕,观众对节目的评价,也和往年一样,褒贬不一。在我看来,今年春晚亮点不少:更贴地气,突出中国元素;大胆启用新人,打造平民舞台;融入高新科技,舞台舞美亮眼;增加脱口秀微电影,门类齐全创意频现;用创新创意的设计呈现新时代蓬勃向上的新风貌、新气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为“五多五少”。

小腕多,大腕少。今年春晚,没有见到冯巩、姜昆、蔡明、张也、阎维文等春晚“专业户”了,就连铁打的闭幕曲《难忘今宵》,也没出现“钉子户”李谷一的身影,整台晚会几乎是一群小字辈、小鲜肉,虽然颜值高,活力强,能跳会唱,但较多演员的表演艺术水平与春晚这样高规格的舞台有点不相配,导致节目质量不高,看完后没给观众留下回味和深刻印象。春晚不断推出新人的做法值得提倡,但最好能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确保节目的整体质量。

歌舞类多,语言类少。歌舞类和语言类向来是春晚大餐的两道主菜,但大部分观众的兴趣点更多放在语言类节目上,很多人习惯把歌舞节目时间用来上厕所、放鞭炮、派压岁钱。今年相声节目少得可怜,只有一个,所抖出的包袱远不及当年马季的《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姜昆的《虎口遐想》。今年的几个小品,无论是笑果还是效果,延续了语言类节目整体走弱的趋势。比较出彩的是由“开心麻花”团队“沈马”组合带来的《坑》,该小品针砭时弊,刺味很浓,笑料十足,很逗人喜爱。舞蹈类也没有出现往年《俏夕阳》《千手观音》《如此青绿》那样的精品了。

群唱多,独唱少。今年演唱的曲目倒不少,但大多是对唱、小组唱、齐唱,独唱只有两个。想当年,李谷一曾在同一届春晚独唱七首歌,一人撑起了半台春晚。纵观历届春晚,大凡能唱到大红大紫的歌曲,都是独唱的居多,如1983年李谷一的《乡恋》,1984年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1987年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1989年韦唯的《爱的奉献》,1995年老狼的《同桌的你》,2014年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等等,这些日后成为经典的歌曲,都是春晚的独唱曲目。

小失误多,大出彩少。春晚失误年年有,今年失误却较多。今年没有多少大出彩、令人津津乐道的节目,倒是有好几处失误,贻人口实,如主持人读错名字,沈鹏掉耳麦,王宝强念错台词,谭维维的虚焦特写镜头等,这些都是引起观众吐槽的原因。好在有些失误被个别演员及时化解,勉强救场了。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台春晚的质量。

诚然,春晚毕竟面对的是全国亿万观众,他们年龄层次、知识层次、风俗习惯、观看口味和欣赏水平大相径庭,众口难调,不可能要求每个节目都让人喜爱,只要在不出现较大、较多失误的前提下,能够有几个经典节目,就不错了。我们应该理解、体谅编导、演员和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指责。

平心而论,没有哪一位导演不在绞尽脑汁把春晚办到最好的,也没有哪一位演员不在千方百计把节目演到最成功的。大家在观看完春晚后,比一比哪个节目更精彩,议一议哪个演员更出色,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不必要对某个节目、演员有过多的挑剔和挖苦。

真心希望春晚这桌承载着国人太多回忆、太多欢乐的中国特色年夜饭又会慢慢热起来,成为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