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那么,苏轼创作这首诗时,究竟在儋州还是高州?又或者是电白?为什么在流传中会出现诸多歧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了较多资料,追寻当年苏轼被流放去海南的路径,探究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与心境,且专门去到苏轼当年的流放地——儋州,在儋州中和镇拜谒海南最古老的冼夫人庙——宁济庙。
何火权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道德文章、诗词歌赋,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突出地位。他还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在宋代就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谚语。宋孝宗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为“一代文宗”。其诗、其词影响深远,现在稍有文化的人都会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书法上,苏轼是“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传世的《寒食贴》被誉为“中国第三大行书”。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茂名籍著名学者杨义近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讲到,“苏东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他以文学上的旷世大才,代表着一种以才情浩荡,诗、文、词、书、画兼通,而又意趣旷达为标志的士人文化形态。”谈国学、谈中华文化、谈唐宋诗词,必然要谈到苏轼。
就是这样一位享誉古今的大文豪,与我们茂名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苏轼是写诗吟咏赞颂冼夫人的“第一人”!其诗《和陶拟古九首》之五,便是赞誉冼夫人的名篇佳作。
宋代大文豪苏轼写诗颂扬“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如两颗璀璨的明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让作为冼夫人家乡人的茂名倍感荣光。苏轼作为写诗吟咏冼夫人的第一人,确实不简单。我们在今天探究因由的时候,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号称诗歌王国的大唐,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且唐代离冼夫人逝世时的隋朝年代相近,为什么唐代无人写冼夫人?苏轼是文学史上写诗称赞冼夫人的第一人,这非常不寻常。
历史的荣光留给了苏轼,是什么原因触发苏轼的诗兴,他又是在哪里写出这首诗来?正因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名气大,这首颂扬冼夫人的诗篇(后在流传中,多被冠以“冼庙”、“咏冼庙”等诗题),开吟咏冼夫人的先河;也由于岭南各地纪念冼夫人,苏轼这首“冼庙”诗流传非常广泛,更广为人知。然而,自苏轼写出这首著名的“冼庙”诗到现在已九百多年,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地点,以及诗的解释等,多有争议,就是解释上也多有歧义。
综合各种观点,关于该诗的写作地点有三:一是写于被贬的所在地海南儋州;二是写于今天高州(高凉岭或者长坡旧城);三是写于电白霞洞晏公岭下的晏公庙。在茂名,很多本地人都希望苏轼这首诗是在高州(或电白)所写,让大文豪苏轼与茂名的联系更加密切。多年来,在与冼夫人相关的新闻报道中、一些文学作品中,引用苏轼该诗时,常有“宋代大文豪苏轼当年到高州时,吟诗一首”;有的研究者在引述该诗时,亦会加上“题高凉冼庙诗”这样的题目。也有作者在写电白霞洞晏公庙的相关文章时,说“宋代苏东坡路过此庙并留下一首《题冼夫人庙》诗”。如此等等,因为说的人多了,似乎苏轼真来过高州(或者电白)。
然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苏轼此诗写于海南儋州。如冼夫人研究专家郑显国在《冼夫人全史》中说,“据史料考证证明,是他(苏轼)在谪居海南儋州时所作,时间是元符元年(1098年)”;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专家陈雄在《冼夫人在海南》一书中也讲到,苏轼被贬到儋州时,曾到儋州中和镇的冼夫人庙拜谒,并留诗一首。
那么,苏轼创作这首诗时,究竟在儋州还是高州?又或者是电白?为什么在流传中会出现诸多歧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了较多资料,追寻当年苏轼被流放去海南的路径,探究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与心境,且专门去到苏轼当年的流放地——儋州,在儋州中和镇拜谒海南最古老的冼夫人庙——宁济庙。综合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把苏轼这首吟咏冼夫人诗篇的创作背景、写作心境,苏轼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儋州的去路及被赦返回大陆时的路线,一一作了探究,终于弄清苏轼写作这首诗的来龙去脉和写作地点。也许,这也是一件有非常有益的事,探访的过程犹如层层剥笋,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附:《和陶拟古九首》之五
作者:苏轼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
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
锦伞平积乱,犀渠破余疑。
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
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
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予欺。
犦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
铜鼓壶芦笙,歌此送迎诗。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黄 策